怒气冲天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注音 ㄋㄨˋ ㄑ一ˋ ㄔㄨㄥ ㄊ一ㄢ
成语正音 “冲”,不能读作“chòng”。
成语简拼 nqct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怒氣衝天
成语英文 be in a towering rage
成语法文 bouillir de colère(sortir de ses gonds)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示例


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三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成语典故

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之极。元.杨显之《潇湘雨》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醒世恒言》卷三四:“田牛儿怒气冲天,便要赶去厮闹。”鲁迅《两地书》一○○:“这封信是向你发牢骚的,因为只有向你可以尽量发。但既能发,则非怒气冲天可知了。”亦作“怒气冲霄”。明.无名氏《精忠记.赴难》:“使我怒气冲霄,恨秦桧专权宠。”亦作“怒火冲天”。茅盾《子夜》一八:“吴少奶奶意外地松一口气,婉转地回答。却不料吴荪甫立即又是怒火冲天。” 主谓 怒气直冲云天。形容愤怒到极点。叶辛《蹉跎岁月》:“黄金秀本人听说眼前这个~的姑娘,就是打退四个流氓罪犯的女知青,早吓得拉长了脸。”△形容人在盛怒时气冲冲的用语。→气冲牛斗 怒火万丈 ?喜出望外 欣喜若狂。 也作“怒气冲霄”、“怒火冲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生气,气愤:~色。~视。~叱。~骂。恼~。息~。 气势盛:~涛。~火。心花~放。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 谴责:“若不可教而后~之”。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 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 鼻子闻到的味:~味。臭~。 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 )。忍~吞声。 欺压:受~。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 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怒』

《唐韻》乃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奴故切,𠀤奴去聲。 《說文》恚也。 《增韻》憤也。 《揚子·方言》楚謂怒曰憑。憑,忍盛貌。小怒曰𪗮。言禁𪗮也。𨻰曰苛,言相苛責也。  又𩰚怒,辨訟也。 《周禮·地官》凡有𩰚怒者,成之。  又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 《後漢·第五倫傳》鮮車怒馬。  又奮也。 《莊子·逍遙遊》怒而飛。言大鵬奮起如怒也。  又《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乗陽氣奮出而不可遏也。  又威怒也。 《禮·曲禮》急繕其怒。 《註》堅勁軍之威怒也。  又虎怒則威。 《後漢·賈彪傳》彪字偉節,兄弟三人,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又怒,東方氣也。 《史記·天官書》旬始狀如雄雞,其怒靑黑。 《註》怒色靑也。  又《玉篇》《廣韻》《正韻》奴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𠀤音弩。義同。  又叶乃都切,音奴。 《楚辭·九章》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爲余而造怒。 《顏師古·糾謬正俗曰》怒有二音,詩小雅君子如怒,大雅逢天僤怒,讀爲上聲。邶風逢彼之怒,小雅畏此譴怒,讀爲去聲。今山東河北人但知怒有去聲,不知有上聲,失其眞矣,蓋字有動靜音,人多不講,皆此類也,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气』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𠀤音炁。 《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𠀤音乞。 《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 《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唐韻》去旣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旣切,𠀤音气。 《玉篇》𠋫也,息也。 《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繫辭》精氣爲物。 《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 《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 《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 《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 《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 《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 《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 《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 《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𤣥地黃爲六氣。 《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𤣥地黃之氣爲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 《內經》五日謂之𠋫,三𠋫謂之氣。 《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𠋫氣法。 《司馬彪·續漢書》𠋫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𠋫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 《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 《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又》日旁雲氣,人主象。 《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 《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 《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 《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 《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韻》《集韻》𠀤許旣切。與餼、䊠𠀤通。 《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叶去訖切,音乞。 《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又叶丘謁切,音朅。 《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冲』

《正韻》昌中切,音充。同沖。 《韻會》沖或省作冲。和也,深也。  又稚也。 《書·金滕》昔公勤勞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 《註》冲,幼也。  又諡法,幼小在位曰冲。  又鑿冰聲。 《詩·豳風》鑿冰冲冲。  又垂貌。 《詩·小雅》鞗革冲冲。  又《韻補》叶仲良切,音長。 《道藏歌》鬱鬱對啓明,圓華煥三沖。飆粲麗九天,天綠繞丹房。 《唐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持中切,𠀤音蟲。 《說文》涌搖也。  又《玉篇》虛也。 《老子·道德經》大盈若沖。  又《廣韻》和也,深也。 《蕭慤詩》重明豈凝滯,無累在淵沖。  又飛也。 《史記·滑稽傳》一飛沖天。  又幼小也。 《書·盤庚》肆予沖人。 《傳》沖,童也。  又垂飾貌。 《詩·小雅》䩦革沖沖。  又聲也。 《詩·豳風》鑿冰沖沖。  又姓。明洪武中香山縣丞沖敬。  又《集韻》杜孔切,音動。涌也。  又《韻補》叶仲良切,音長。 《道藏歌》鬱鬱對啓明,圓華煥三沖。飇粲麗九天,天綠繞丹房。 《唐韻》尺容切《集韻》《韻會》昌容切,𠀤音𥍽。 《說文》通道也。 《前漢·酈食其傳》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  又《博雅》動也。  又《廣韻》當也,向也,突也。  又車也。 《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疏》兵書有作臨車、衝車之法。  又蒙衝,船名。 《吳志·賀齊傳》齊性奢綺,蒙衝鬭艦之屬,望之若山。  又折衝。 《淮南子·說山訓》國有賢君,折衝萬里。  又官名。 《綱目》唐更號統軍別將爲折衝都尉。 《集覽》折衝者,所以折兵衝也。  又天衝,星名。 《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天衝。  又中衝,脈也。 《素問》心出于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  又《博雅》衝衝,行也。  又《集韻》蠢勇切,音喠。 《類篇》衝蓯,相入貌。 《司馬相如·大人賦》騷擾衝蓯。  又昌用切,讀去聲。要也。  又《韻補》叶陽韻。 《道藏歌》引領囂庭內,開心機穢衝。一靜安居若,試去視滄浪。 《說文》本作𧘂。徐曰:南北東西各有道相𧘂也。 《前漢·律歷志》林鍾未之𧘂丑爲地正。 《司馬相如·上林賦》披巖𧘂擁。

『天』

《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𠀤腆平聲。 《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 《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 《易·說卦》乾爲天。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 《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 《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又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又神名。 《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 《陶潛詩》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又地名。 《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 《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又山名。 《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 《註》天山,卽祁連山。  又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又署名。 《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 《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 《易·暌𧰼》其人天且劓。  又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