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终不悛


   有所恃而终不悔改。语本《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怙奸自终,当刑杀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ù zhōng bù quān
成语注音 ㄏㄨˋ ㄓㄨㄥ ㄅㄨˋ ㄑㄨㄢ
成语简拼 hzbq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怙終不悛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有所恃而终不悔改。语本《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怙奸自终,当刑杀之。”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如将士怙终不悛,尔等军民……速当兴举大义。《水浒传》第九七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语出《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怙奸自终,当刑杀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尝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适正。其怙终不悛,则当为《夬》之上六矣。”


成语典故

有所恃而终不悔改。语出《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尝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适正。其怙终不悛,则当为《夬》之上六矣。”《水浒传》第九七回:“如将士怙终不悛,尔等军民……速当兴举大义。”亦作“怙终不悔”。《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言:知湖州 苏轼……怙终不悔,狂悖之语日闻。” 并列 悛,悔改。有所依仗而终不改悔。语本《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水浒传》97回:“如将士~,尔等军民……速当共举大义。”△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也作“怙终不悔”。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依靠,仗恃:~势。~恃(亦为父母的代称)。~乱(乘祸乱之际谋取私利)。~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失~(失了父亲)。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人死:临~。送~。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姓。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悔改:~心。~改。~革(悔改)。~容(悔改的表情)。怙恶不~(坚持作恶,不肯悔改)。过而不~,亡之本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怙』

《唐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𠀤音戸。 《說文》恃也。 《書·舜典》怙終賊𠛬。  又《畢命》怙侈滅義。  又父曰怙,母曰恃。 《詩·小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又父母通謂之怙。 《詩·唐風》父母何怙。 亦通作𢛅。 《揚子·太𤣥經》赫河之曜,何可𢛅也。 《註》與怙同。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悛』

《唐韻》此緣切《集韻》逡緣切,𠀤音詮。 《說文》止也。 《廣韻》攺也。 《周語》其有悛乎。  又次也。 《左傳·哀三年》外內以悛。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倫切,音逡。義同。  又《集韻》須倫切,音荀。與恂同。 《說文》信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