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脉缓灸


   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急事。也比喻诗文在进行中,故意放松一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í mài huǎn jiù
成语注音 ㄐ一ˊ ㄇㄞˋ ㄏㄨㄢˇ ㄐ一ㄡˋ
成语简拼 jmh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急脉緩灸
成语英文 patiently attend to a grave problem
成语拉丁文 Festina lent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急事。也比喻诗文在进行中,故意放松一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要不急脉缓灸,且把邓老的庆撇开,先治她这个病源,只怕越说越左。(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要不急脉缓受,且把邓翁的话撇开,先治他这个病源,只怕越说越左。”


成语典故

原指中医遇急促的脉象时治以缓和的灸法。比喻以和缓的方法对付急事。亦借喻在撰写诗文时,有意放松笔调,以造成顿挫之势。《红楼梦》第七六回:“对句不好,合掌。下句推开一步,倒还是急脉缓灸法。”亦作“急脉缓受”。受,通“授”。《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治病寻源,他这病源全在痛亲而不知慰亲,守志而不知继志,所以才把个见识弄左了。要不急脉缓受,且把邓翁的话撇开,先治他这个病源,只怕越说越左。” 主谓 对猛恶的疾病,用中医和缓的方法治疗。比喻以和缓的方法处理急事。《红楼梦》76回:“对句不好,合掌。下句推开一步,倒还是~法。”△褒义。用于写处事行为。也作“急脉缓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焦燥:~燥。着~。焦~。 气恼,发怒:~眼。 使着急:这件事真~人。 匆促:~促。~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迅速,又快又猛:~流。~进。~先锋。~风暴雨。 迫切,要紧:~切。~诊。~事。 严重:告~。 对大家的事情或别人的困难尽快帮助:~人之难。

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络。~理。 动脉的跳动:~搏。切~(中医指诊脉)。~口(中医切脉的部位)。~息。~象(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门(手腕部可以看到的桡动脉跳动的部分)。诊~。 像血管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东西:山~。叶~。矿~。~~相承。

[脉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含情。

慢,与“急”相对:~步。~行(xíng )。~慢。迟~。 延迟:~刑。~办。~役。~征。刻不容~。 放松,松弛:~和。~冲。~解(jiě)。和~。 苏醒,恢复:~气。~醒。

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针~(针刺与艾灸的合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急』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𠀤音伋。 《釋名》急,及也,言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又《說文》褊也。 《後漢·范丹傳》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于朝。  又《廣韻》疾也。 《增韻》迫也。  又窘也。 《禮·王制》國無六年之畜曰急。 《史記·周本紀》囊王告急于晉。  又請急,古休假名。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 本作㤂。 《說文》从心及聲。隸作急,刍卽及字。 《歐陽氏曰》俗作𢚩,非。

『灸』

《唐韻》《正韻》舉友切《集韻》《韻會》巳有切,𠀤音九。 《說文》灼也。 《玉篇》𤑔也。 《增韻》灼體療病也。 《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又通作久。 《儀禮·士喪禮》幂用疏布久之。 《註》久讀爲灸。謂以蓋鬲口也。 《疏》灸塞義,謂直用疏布蓋鬲口爲塞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又切,音救。義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 《註》灸猶柱也。 《疏》柱之兩牆,觀其體之强弱均否。  又《本草綱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別名。山人截瘧采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  又姓。見《姓苑》。 《集韻》或書作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