怵惕恻隐


   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ù tì cè yǐn
成语简拼 ctcy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怵惕:惊恐害怕。形容人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成语典故

怵惕:恐惧担心。恻隐:同情,不忍。形容既担惊受怕又同情怜悯。《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中,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恐惧:~惕(恐惧警惕)。~惧。~头。发~。~目惊心。

戒惧,小心谨慎:警~。~惧。~~。~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一日留”。

悲痛:~隐。~怛(忧伤)。~~(悲痛的样子)。凄~。~然。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伤痛:~恻。 怜悯:恻~之心。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怵』

《唐韻》丑律切《集韻》《韻會》敕律切,𠀤音黜。 《說文》恐也。 《書·囧命》怵惕惟厲。  又悽愴也。 《禮·祭統》心怵而奉之以禮。  又《廣韻》辛律切《集韻》《韻會》《正韻》雪律切,𠀤與訹通。 《說文》誘也。 《賈誼·服賦》怵迫之徒,或趨西東。 《註》怵,爲利所誘也。  又《集韻》休必切,音獝。 《博雅》狂也。 與㤜同。

『惕』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 《說文》敬也。从心易聲。  又怵惕也。憂也,懼也。  又《爾雅·釋訓》惕惕,愛也。郭註詩云,心焉惕惕。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又疾也。 《吳語》一曰惕。 《註》疾也。疾速之疾。  又《說文》或作悐。 《前漢·王商傳》無惕悐憂。 《集韻》亦作𢡕𢞫。  又叶汀藥切,音託。 《揚子·太𤣥經》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溝壑,舄音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