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骇俗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ng shì hài sú
成语注音 ㄐ一ㄥ ㄕˋ ㄏㄞˋ ㄙㄨˊ
成语简拼 jsh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驚丗駭俗
成语英文 shock the common custom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薛尔康《北国秋叶》)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刘基《贾性之市德斋记》:“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


成语典故

骇:惊骇,震惊。俗:世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骇震动。宋.王柏《朋友服议》:“子创为此服,岂不惊世骇俗,人将指为怪民矣。”明.刘基《贾性之市隐斋记》:“沈湎于酒,不衣冠而处,隐之乱者也。是皆为惊世骇俗而有害于道,君子不忍为之,是尚为能求其志也哉!”清.黄宗羲《〈缩斋文集〉序》:“盖惊世骇俗之言,非今之地上所宜有也。”茅盾《清明前后》一幕:“呵呵,高明之见,真所谓惊世骇俗!”亦作“惊世震俗”。宋.王安石《馀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亦作“惊世骇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并列 言行奇妙出众,使世人感到惊骇。茅盾《清明前后》:“呵呵,高明之见,真所谓~!”△褒义。多用于对人出众言行的称誉。 →言语妙天下 ?陈词滥调。也作“惊世震俗”、“高世骇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代( ➊ 很多年代; ➋ 好几辈子)。~纪(指一百年)。流芳百~。 一辈一辈相传的:~袭。~家( ➊ 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➋ 《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以与天上相区别:~上。~俗( ➊ 流俗; ➋ 非宗教的)。~故(➊处事待人圆滑,“故”读轻声; ➋ 处世经验)。~态炎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宇宙的一部分:~界。举~瞩目。公之于~。 姓。

惊惧:~叹(惊叹)。~惧。~然。~人听闻。惊涛~浪。 惊起,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世』

《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勢。代也。 《詩·大雅》本支百世。  又《論語》必世而後仁。 《註》三十年爲一世。 《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又《維摩經》大千世界。 《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又姓。 《風俗通》秦大夫世鈞。  又與生同。 《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 《註》世與生同。  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 《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 《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