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惶无措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ng huáng wú cuò
成语注音 ㄐ一ㄥ ㄏㄨㄤˊ ㄨˊ ㄘㄨㄛˋ
成语简拼 jhw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驚惶無措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幺办才好。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惊惶无措。(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北齐书 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成语典故

同“惊惶失措”。《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当时未曾开谈,先流下泪来。吓得众人惊惶无措。”《红楼梦》第一一六回:“正走时,只见一人手提宝剑,迎面拦住,说:‘那里走!’吓得宝玉惊惶无措。” 见“惊惶失措”。《红楼梦》116回:“正走时,只见一人手提宝剑,迎面拦住,说:‘那里走!’吓得宝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恐惧:~怖。~恐。~惧。~~。~惑(疑惧)。~窘。~遽。惊~。~~不可终日。

安放,安排:~手。~辞。~置。~身。 筹划办理:~施。~办。筹~。举~失当。 弃置: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皇。 《說文》恐也。从心皇聲。 《後漢·杜詩傳》蕭廣縱暴,百姓惶擾。  又《集韻》雨方切,音王。義同。 《說文》長箋》皇訓大,故从皇。通借用皇。漢書皇恐譌作主臣,艸書皇字之誤。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措』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倉故切,音醋。 《說文》措,置也。 《廣韻》舉也,投也。 《增韻》施布也。 《易·繫辭》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禮·禮器》措則正,施則行。  又《中庸》故時措之宜也。 《疏》措猶用也。  又委置也。 《禮·中庸》學之弗能,弗措也。 《疏》言學不至於能,不措置休廢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如將廢措。 《註》措,猶頓也。 《前漢·文帝紀贊》幾於𠛬措。 《註》民不犯法,無所𠛬也。  又《集韻》《韻會》𠀤側格切,音窄。追捕也。 《前漢·王莽傳》迫措靑徐盜賊。  又與笮同。迫笮也。 《史記·梁孝王世家》李太后爭門措指。 《註》爲門扉所笮。  又《集韻》七迹切,音磧。與刺通。穿也,傷也。 本作𢵄。 《漢書》亦作厝。通作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