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猿脱兔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īng yuán tuō tù
成语注音 ㄐ一ㄥ ㄩㄢˊ ㄊㄨㄛ ㄊㄨˋ
成语简拼 jyt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驚猨脱兎
成语英文 startled monkeys or har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成语典故

惊猿:惊了的猿。脱兔:逃脱的兔。比喻受惊而纷纷奔逃。《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chán)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苗子:旧时统治者对苗族的蔑称。巉岩:山势险峻。) 并列 如受惊扰的猿,脱围逃跑的兔子。比喻因受惊吓而四处奔逃。《儒林外史》43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漫山越岭的逃散了。”△常用于因恐惧而迅速脱逃。→惊弓之鸟 ?槛猿笼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颊下没有囊,没有尾巴,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猴。~人。

离开,落掉:~产。~发(fà)。~节。~离。~落。~贫(摆脱贫困)。~稿(完成著作)。~手。摆~。挣~。临阵逃~。 遗漏:~漏。~误。~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取下,除去:~下。~帽。~氧。~脂。~胎换骨。 倘若,或许:~有不测。 轻慢:~略(放任,不拘束)。~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轻率,不持重,放荡)。 姓。

哺乳动物,耳长,尾短,上唇中间裂开,后肢较长,跑得快:~子。~脱(迅速地逃走)。~毫笔。~起鹘落(“鹘”,打猎用的猛禽。兔子才起来而鹘已经扑下去,喻动作敏捷。亦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古称娈童(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惊』

《集韻》呂張切,音良。悲也。  又《集韻》力讓切,音諒。義同。或作悢𢝋。 《唐韻》《集韻》舉卿切《正韻》居卿切,𠀤音京。 《說文》馬駭也。 《玉篇》駭也。 《易·震卦》震驚百里。 《詩·大雅》震驚徐方。 《老子·道德經》得之若寵,失之若辱,是謂寵辱若驚。  又叶居陽切,音姜。 《張籍·祭韓愈詩》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釣車擲長綫,有獲齊驩驚。

『猿』

《廣韻》雨元切《集韻》《韻會》于元切,𠀤音袁。 《玉篇》俗猨字。 《戰國策》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鼈。

『兔』

《唐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吐去聲。 《說文》獸名。象踞後其尾。 《禮·曲禮》兔曰明視。 《韻會》歐陽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非。陸佃云:兔,吐也。明月之精,視月而生,故曰明視。咀嚼者九竅而胎生,獨兔八竅五月而吐子。 《王充·論衡》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從口而出。  又《正韻》亦作菟。 《前漢·賈誼傳》搏畜菟。 《嚴延年傳》韓盧取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