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戆窳惰


   愚戆:无知不明事理;窳:懒惰。形容愚昧而又懒惰。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ú zhuàng yǔ duò
成语注音 ㄩˊ ㄓㄨㄤˋ ㄩˇ ㄉㄨㄛˋ
成语简拼 yzyd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愚戆:无知不明事理;窳:懒惰。形容愚昧而又懒惰。


成语示例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南面》:“是以愚戆窳惰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水地》:“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


成语典故

《韩非子?南面》:“是以愚戆窳惰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傻,笨:~人。~笨。~蠢。~鲁。~氓(愚蠢的人)。~昧(缺乏知识,文化落后)。~顽。~妄。~不可及。大智若~(有大智慧的人,不卖弄聪明,表面上好像很愚笨,亦作“大智如愚”)。 欺骗,耍:~弄人。为人所~。 谦辞,用于自称:~兄。~见。

傻,愣,鲁莽:~头~脑。

刚直:~直。

(事物)恶劣,粗劣:~劣。~败(腐败;败坏)。~陋(粗劣,质量很差)。良~(优劣)。 懒:~惰。 瘦弱。

懒,懈怠,与“勤”相对:懒~。怠~。~性。~慢。将骄卒~。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愚』

《唐韻》麌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正韻》牛俱切,𠀤音虞。戇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鈍也,愗也,滯也,固也,蔽也,冥也。一曰愚之言寓也,無所爲,若寄寓然。 《荀子·修身篇》非是是非之謂愚。  又《山海經》天愚,神名。居苦山東堵山。  又姓。  又叶魚侯切,音吽。 《華竅自責文》聖恩雨注,哀棄其尤。猥命草對,潤被下愚。 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

『窳』

《唐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𠀤庾上聲。 《說文》汚窬也。器空中。亦病也,惡也。惰也。 《史記·五帝紀》器不苦窳。  又《貨殖傳》以故呰窳。 《徐廣曰》呰窳,茍且惰懶之謂。  又弱也。 《枚乗·七發》手足惰窳。 《李善註》窳,弱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朔方郡有窳渾縣。  又《西域傳》康居有小王五,三曰窳匿王,治窳匿城。 《山海經》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  又獸名。 《山海經》少咸之山,有窫窳,咸山有合窳,皆人面獸,食人。  又《字彙補》容朱切,音兪。鄕名,在絳。 亦通作愉。 《爾雅·釋詁》愉,勞也。 《註》勞苦者多惰愉。今字或作窳。  又《集韻》與窪同。  又烏瓜切,音蛙。汚衺下也。與窊同。

『惰』

《唐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杜果切,𠀤音垜。 《說文》不敬也。本作憜,从心隋聲。或作惰。 《玉篇》怠也,易也。 《禮·曲禮》臨祭不惰。 《註》爲無神也。 《左傳·成十三年》今成子惰。 《註》惰則失中和之氣。  又《正韻》吐火切,音妥。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臥切《正韻》杜臥切,𠀤音䝐。懈也,怠也。 《增韻》不恭也。 《書·益稷》股肱惰哉。 《註》懈怠緩,慢也。 《左傳·僖十一年》受玉惰。 《正義》執玉𤰞,替其質也。 《禮·玉藻》惰游之士。 《註》惰游,罷民也。𠀤去聲。  又通作媠。 《前漢·谷永傳》車馬媠游之具。 《兩龔傳》媠嫚無狀。 亦作憜。 《韋元成詩戒》供事靡憜。 亦作墯。 《後漢·單超傳》徐臥虎唐兩墯。 《註》持兩端也。  又《集韻》徒禾切,音駝。 《禮·曲禮》言不惰。 《註》惰,訛不正之言。一讀徒禾反,一讀徒臥反。◎按徒字杜字皆定母,而吐字則入透母矣。《正韻》惰字上聲切透母,而去聲又切定母,不如《廣韻》《集韻》《韻會》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