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垂直的长条旗子。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
幡:垂直的长条旗子。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如今是扬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
犹“扬铃打鼓”。《儿女英雄传》二八回:“如今是扬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 并列 幡,一种窄长形的旗子。比喻大事张扬。《儿女英雄传》28回:“如今是~,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用于喧哗吵闹,把事情闹大等。→扬铃打鼓 ?偃旗息鼓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在空中飘动:飘~。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姓。
〔~然〕同“翻然”。 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研磨:~成细末。 打:~鼓。自吹自~。
〔~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打~~”。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高起,凸出:~包。~胀。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𠀤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於理爲長。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擂』《玉篇》力堆切,音雷。研物也。 《集韻》作攂。 又《韻會》盧對切,音纇。與礧同。推石自高而下也。 《集韻》作擂。
『鼓』《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𠀤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 《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 《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 《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 《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 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 《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鳴,曰石鼓,鳴則有兵。 又國名。春秋鼓國,白狄別種。 《左傳·昭二十三年》晉襲鼓,滅之。 《後漢·郡國志》鉅鹿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 又量名。 《禮·曲禮》獻米者操量鼓。 《廣雅》斛謂之鼓。 《荀子·富國篇》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註》鼓,量也。謂數度以盆量也。 又《後漢·東夷傳》扶餘國,正月,國中連日大會飮樂,名曰迎鼓。 《集韻》俗作皷,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