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锣捣鼓


   扬:摇。比喻大声张扬,喧哗吵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áng luó dǎo gǔ
成语注音 一ㄤˊ ㄌㄨㄛˊ ㄉㄠˇ ㄍㄨˇ
成语简拼 yldg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揚鑼搗皷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扬:摇。比喻大声张扬,喧哗吵闹。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


成语典故

犹扬铃打鼓。《孽海花》第二三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 见“扬铃打鼓”。《孽海花》23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常常听候消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在空中飘动:飘~。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姓。

一种乐器,铜制,像盘,用槌子敲打出来:~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鼓喧天。紧~密鼓。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高起,凸出:~包。~胀。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鼓』

《唐韻》工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𠀤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 《說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徐鍇曰》郭者,覆冒之意。 《玉篇》瓦爲椌,革爲面,可以擊也。樂書,鼓所以檢樂,爲羣音長。 《周禮·地官·鼓人》掌敎六鼓。 《註》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晉鼓,皆兩面。  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謂之節鼓。殷楹鼓,以柱貫中,上出而樹之也。周縣鼓,植簨虡而縣之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 《郭註》荆楚人呼牽牛爲擔鼓。擔者,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鳴,曰石鼓,鳴則有兵。  又國名。春秋鼓國,白狄別種。 《左傳·昭二十三年》晉襲鼓,滅之。 《後漢·郡國志》鉅鹿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  又量名。 《禮·曲禮》獻米者操量鼓。 《廣雅》斛謂之鼓。 《荀子·富國篇》瓜桃棗李,一本數以盆鼓。 《註》鼓,量也。謂數度以盆量也。  又《後漢·東夷傳》扶餘國,正月,國中連日大會飮樂,名曰迎鼓。 《集韻》俗作皷,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