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承:承接;启:开创、开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也作“承先启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éng qián qǐ hòu
成语注音 ㄔㄥˊ ㄑ一ㄢˊ ㄑ一ˇ ㄏㄡˋ
成语正音 “启”,不能读作“qì”。
成语简拼 cqqh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承前啓后
成语英文 inherit the past and g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承:承接;启:开创、开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也作“承先启后。”



反义词



成语示例


至于青年之急待攻击,实较老年为尤甚,因为他们是承前启后的桥梁,国家的绝续,全在他们肩上的。(鲁迅《两地书》一一)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成语典故

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的传承接续方面。鲁迅《两地书》一一:“至于青年之急待攻击,实较老年为尤甚,因为他们是承前启后的桥梁。国家的绝续,全在他们肩上的。而他们的确能有几分觉悟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编三章四节:“自张衡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因此,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赋家。”亦作“承先启后”。《儿女英雄传》三六回:“且喜你我二十年教养辛勤,今日功成圆满,此后这副承先启后的千斤担儿,好不轻松爽快呀。” 见“承先启后”。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倡议书最后希望全国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为四化的宏伟事业奋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在下面接受,托着:~重。~受。 担当,应允:~担。~当。~包。~做。~认。 受到,蒙受:~蒙。~恩(蒙受恩泽)。 继续,接连:继~。~平(指社会比较持久安定的局面)。~前启后。 顺从,迎合:奉~。~颜候色(顺着别人颜色办事)。 姓。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面。~边。~方。面~。~进。~程。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人。~此。~科。~嫌。~言。~车之鉴。 顺序在先的:~五名。 向前行进:勇往直~。

打开:~封。~门。某某~。~齿。 开始:~用。~程。~运。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陈述:~事。 书信:书~。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承』

《唐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𠀤音丞。 《說文》奉也。 《書·說命》后克聖,臣不命其承。 《詩·小雅》承筐是將。  又受也。 《禮·禮運》是謂承天之祜。 《疏》受天之福也。  又《增韻》下載上也。 《易·坤彖》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尚書·大傳》庶人有石承。 《註》屋柱下石也。  又《廣韻》次也。 《左傳·昭十三年》同盟于平丘,子產爭承。 《註》承貢賦之次也。  又繼也。 《詩·小雅》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疏》新故相承,無彫落也。  又止也。 《詩·魯頌》則莫我敢承。 《疏》無有於我敢禦止之者。  又通丞。 《左傳·哀十八年》楚右司馬子國帥師而行,請承。 《註》承,佐也。  又州名。漢牂柯郡地,宋置承州。  又姓。 《後漢·承宮傳註》承姓,衞大夫成叔承之後。  又《正韻》時征切,音成。義同。  又《集韻》諸仍切,音蒸。水名。 《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承陽縣。 《註》承水,出零陵永昌縣界,東流注湘。  又《集韻》《韻會》𠀤持陵切,音懲。 《左傳·哀四年》蔡昭侯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 《註》承,蓋楚言。  又《集韻》《類篇》𠀤蒸上聲,與抍通。 《列子·黃帝篇》孔子觀於呂梁,見一丈夫游之,使弟子𠀤流而承之。 《註》出溺爲承。直作拯。  又《韻會》《正韻》𠀤昨亙切,音贈。猶送也。 《禮·文王世子》賵賻承含,皆有正焉。 《註》承讀爲贈,聲之誤也。  又《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音證。縣名。 《前漢·地理志》東海郡承縣。 《註》應劭讀。  又叶辰羊切,音常。 《班固·高祖泗水亭𥓓》休勳顯祚,永永無疆。於皇舊亭,苗嗣是承。 《集韻》或作𢪻。  又作氶。

『前』

《唐韻》昨先切《集韻》《韻會》《正韻》才先切,𠀤音錢。 《增韻》前,後之對。  又進也。 《廣韻》先也。  又《禮·檀弓》我未之前聞也。 《註》猶故也。  又《儀禮·特牲》祝前主人降。 《註》前猶導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淺切,湔上聲。 《說文》齊斷也。俗作剪。  又《正韻》淺黑色。 《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 《註》前,讀爲緇翦之翦。淺黑也。  又《韻補》叶慈鄰切,淨平聲。 《劉向·九歎》陸魁堆以蔽視兮,雲冥冥而暗前。山峻高以無垠兮,遂曾閎而廹身。

『启』

《唐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𠀤音棨。 《說文》開也。从戶从口。 《玉篇》書曰启明,本亦作啓。  又《爾雅·釋天》明星謂之启明。 《註》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爲启明,昏見西方爲太白。○按《詩·小雅》作啓明。 《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𠀤音棨。 《說文》本作啓,教也。 《玉篇》開發也。 《書·堯典》啓明。 《傳》啓,開也。  又《大甲》啓廸後人。  又《爾雅·釋言》啓,跪也。 《註》跽也。 《詩·小雅》不遑啓處。 《傳》啓,跪。處,居也。  又《廣韻》別也。  又刻也。  又《詩·小雅》元戎十乗,以先啓行。 《註》王氏曰:軍前曰啓,後曰殿。先軍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  又啓事。 《晉書·山濤傳》濤爲吏部尚書,凡用人行政,皆先密啓,然後公奏,舉無失才。時稱山公啓事。  又《字彙》姓也。  又《爾雅·釋畜》前右足白,啓。 《註》左傳曰啓服。 《疏》昭二十九年,衞侯來獻其乗馬,曰啓服。杜預曰:啓服,馬名是也。  又《埤雅》雨而晝晴曰啓。  又星名。 《詩·小雅》東有啓明。  又與启通。詳前启字註。

『后』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𠀤音後。 《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 《書·仲虺之誥》徯我后。 《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禮·檀弓》夏后氏堲周。 《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又《禮·曲禮》天子有后。 《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 《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又諸侯亦稱后。 《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后。 《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 《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  又《畢命》三后協心。 《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  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 《傳》后土,社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 《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 《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 《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又與後通。 《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同。  又叶後五切,音戸。 《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 《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𠀤音厚。 《說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 《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 《玉篇》前後也。 《廣韻》先後也。 《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 《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 《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 《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厚去聲。 《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 《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 《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 《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 《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 《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