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破脸皮


   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ā pò liǎn pí
成语注音 ㄓㄨㄚ ㄆㄛˋ ㄌ一ㄢˇ ㄆ一ˊ
成语简拼 zplp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抓破臉皮
成语日文 情(なさけ)や気兼を排(はい)する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来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


成语典故

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虽说娘儿们打起仗来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亦作“抓破脸子”、“抓破面皮”。张天翼《清明时节》二:“我一直忍住了没跟人抓破脸子,你莫逼得太狠。”老舍《二马》第五段二:“我忍了这么些日子了,他一点看不出来。我知道不抓破面皮的跟他说,他要命也不明白我们的事情,非说不可了!” 见“抓破面皮”。《醒世恒言》卷27:“那婆娘索性~,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指或爪挠:~挠。~痒。 用手或爪拿取:~药。~彩。 捉捕:~贼。~间谍。 把握住,不放过:~工夫。 特别注意,加强领导:~重点。 引人注意:他一上场就~住了观众。

碎,不完整:碗打~。~灭。~旧。~败。~落。~陋。~颜(转为笑容)。~绽(衣服裂开,指事情或说话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 分裂:~裂。~读(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以上读音,把习惯上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称“破读”)。~土。 使损坏:~坏。~损。 超出:~例。~格。 花费,耗费:~费。~财。~产。 打败,打垮:~阵。~门。攻~。 揭穿:~案。~译。~获。

面孔,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颊。~孔。~形(亦作“脸型”)。~色。~谱。 物体的前部:鞋~儿。门~儿。 体面,面子,颜面:~面。~皮。~软。丢~。赏~。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 表面:地~。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不老实,淘气:顽~。 指橡胶:胶~。~球。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抓』

《唐韻》側巧切《集韻》《正韻》側絞切,𠀤音蚤。 《博雅》搔也。  又掐也。 《莊子·徐無鬼》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見巧乎王。 《杜甫·詩註》玉搔頭,今之抓頭也。  又《唐》韻》《廣韻》側交切《集韻》《類篇》莊交切,𠀤音摷。義同。  又《唐韻》《韻會》《正韻》側教切《集韻》阻教切,𠀤音笊。亦爪刺也。

『破』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普過切,頗去聲。壞也,剖也,裂也,劈也,坼也。 《正字通》凡物壞,及行師敗其軍,奪其地,皆曰破。說文專訓石碎,泥。  又《韻會》曲破,樂名。樂書云:唐明皇天寶,樂章多以邊地名曲。如伊州,甘州之類。曲終繁聲,名爲入破。  又《字彙補》披義切,音媲壞也。  又叶博屑切,音鷩。 《呂覽》膏以明自煎,鐸以聲自穴。翠以羽殃身,蚌以珠致破。

『皮』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糜切,𠀤音疲。 《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 《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 《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 《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 《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 《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又《釋名》被也。被,覆體也。 《韻會》皮膚,肌表也。 《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 《註》謂强語也。 《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 《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 《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又《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 《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 《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 《論語》射不主皮。 《註》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又皮幣。 《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 《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  又《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又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又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 《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