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隙抵罅


   见“投隙抵巇”。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óu xì dǐ xià
成语注音 ㄊㄡˊ ㄒ一ˋ ㄉ一ˇ ㄒ一ㄚˋ
成语简拼 txdx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投隙抵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高启《评史·李泌》:“盖小人怀倾险之情,挟奸乱之术,居人父子间,投隙抵罅,常幸有其事,以苟一切之富贵。”


成语典故

明·高启《评史·李泌》:“盖小人怀倾险之情,挟奸乱之术,居人父子间,投隙抵罅,常幸有其事,以苟一切之富贵。”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篮。~弹(dàn )。 跳进去:~河。自~罗网。 放进去,送进去:~入。~资。~标。 走向,进入:~宿(找地方住宿)。~奔。~靠。~降。~师(从师学习)。~诉。 发向:~射。~影。 寄,递送:~递。~稿。 合:~合。意气相~。 临,在…以前:~明。~暮(天黑以前)。

裂缝:~罅(裂缝)。缝~。~大而墙坏。 感情上的裂痕:~嫌。有~。仇~。 闲,空:~地(空地)。农~。 机会,空子:乘~。 际,接近:“北~乌丸、夫馀”。

挡,拒,用力对撑着:~挡。~制。~抗。~赖。 顶撞,冲突,矛盾:~触。 代替,相当,顶替:~押。~偿。~充。~还(huán )。 到达:~京。~临。

缝隙,裂缝:云~。石~。~缝。~隙。~漏(缝隙,喻事情的漏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投』

《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𠀤音頭。 《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 《廣韻》棄也。 《禮·曲禮》無投與狗骨。 《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  又贈也。 《詩·衞風》投我以木瓜。  又《增韻》納也。 《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 《註》舉徙之詞也。  又適也,託也。 《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  又掩也。 《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  又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 《馬融·長笛賦》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度於句投。  又與逗同。止也。  又物相逗合也。 《杜甫詩》遠投錦江波。  又酒再釀曰酘。亦通作投。 《字林》重醞也。 《梁元帝·樂府》宜城投酒今行熟。

『隙』

《唐韻》綺戟切《集韻》《韻會》《正韻》乞逆切,𠀤音綌。 《說文》壁際孔也。 《玉篇》穿穴也,裂也。 《禮·三年問》若駟之過隙然。 《釋文》隙,本又作卻。 《左傳·昭元年》牆之隙壞。 《孟子》鑽穴隙相窺。 《史記·貨殖傳》秦文孝繆居雍隙。 《註》隙者,閒孔也。地居隴蜀之閒要路,故曰隙。  又《玉篇》閒也。 《左傳·隱五年》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註》隙,閒也。  又《廣韻》怨也。 《史記·樊噲傳》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  又《前漢·匈奴傳贊》遭王莽始開邊隙。  又《前漢·地理志》北隙烏丸夫餘。 《註》隙,際也。  又《唐韻正》古音綺略反,義同。  又《唐韻正》古音綺路反。 《韓非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 《說苑·建本篇》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按玉篇、廣韻、韻會、正韻諸書皆作𨻶,故字彙載入十一畫內。惟說文作隙,集韻、類篇因之。正譌,𡭴从二小,中从日,景也,會意。作𨻶,非。故正字通收入十畫內。應从正字通。 《集韻》同䧍。亦作𡮱𧯈。 《篇海》譌作𨻩。

『抵』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𠀤音邸。 《說文》擠也。  又觸也。 《前漢·禮樂志》習俗薄惡,民人抵冒。 《註》抵,忤也,冒犯也。  又當也。 《史記·高祖紀》傷人及盜抵罪。 《註》謂使各當其罪。 《前漢·武帝紀》元封三年,作角抵戲。 《註》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  又與觝通。 《張騫傳》又作角氐。  又至也。 《前漢·杜延年傳》或抵其罪法。 《註》特致之於罪法。  又《禮·樂志》草木零落,抵冬降霜。  又歸也。 《前漢·項籍傳》抵櫟陽史司馬欣。 《註》相歸抵也。亦通作邸。  又拒也。 《前漢·梁平王傳》抵讕置辭。  又《田延年傳》延年抵曰:無有是事。 《註》抵,拒諱也。  又擲也。 《後漢·禰衡傳》劉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衡見之,毀以抵地。  又大抵,猶言大凡。 《史記·酷吏傳》大抵盡詆以不道。 《漢書》作大氐。 《註》大歸也。  又《集韻》或作掋。  又直皆切,音㜨。亦擠也。  又《韻會》掌氏切《正韻》諸氏切,𠀤音紙。同扺。擊也。 《戰國策》蘇秦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 《前漢·朱博傳》奮髥抵几。詳扺字註。

『罅』

《廣韻》呼訝切《集韻》《韻會》虛訝切,𠀤音嚇。 《說文》裂也,缶燒善裂也。 《廣韻》孔罅。 《史記·田齊世家》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又與呼通。 《唐韻正》易彖傳,百果草木皆甲拆,鄭註,拆,呼也。陸德明音義,呼音火訝切,蓋卽罅字。古人讀罅爲呼。漢書高帝紀釁鼓註,應劭曰:殺牲塗鼓。釁呼爲釁,呼卽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