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ú xiù ér qù
成语注音 ㄈㄨˊ ㄒ一ㄡˋ ㄦˊ ㄑㄨˋ
成语正音 “拂”,不能读作“fó”。
成语简拼 fxe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leave with a flick of one's sleeve; leave in anger
成语法文 s'en aller mécontentement en secouant ses manches
成语日文 そでを振って席を立って去る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成语示例


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不合则拂袖而去。(鲁迅《两地书 一三五》)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成语典故

拂袖:甩衣袖,表示生气。因言语不合或不如意而离去。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庾传昌〕怒而归,草一启事,仅数千字,授于谒者,拂袖而去。”《三国演义》一○六回:“邓颺怒曰:‘此老生之常谈耳!’辂曰:‘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遂拂袖而去。”亦作“拂衣而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周书.刘璠传》:“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新五代史.汉高祖皇后李氏传》:“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 见“拂衣而去”。《三国演义》106回:“邓飏怒曰:‘此老生之常谈耳!’辂曰:‘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遂~。”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拭,掸去:~拭。~尘。 轻轻擦过:~晓。春风~面。微风~煦。 甩动,抖动:~袖而去。 违背,不顺:忠言~耳。~逆。

古同“弼”,辅助。

衣服套在胳膊上的部分:~子。套~。~标。 藏在袖子里:~藏。~手旁观。~刃(袖藏利刃)。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距离,差别:相~不远。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拂』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敷勿切,音髴。 《說文》過擊也。 《徐鍇曰》擊而過之也。  又《廣韻》去也,拭也,除也。 《禮·曲禮》進几杖者,拂之。 《疏》拂去塵埃也。 《後漢·黨錮傳》激揚名聲,互相題拂。  又絕也。 《吳語》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  又《正韻》矯也,逆也。  又拂塵具。 《南史·𨻰顯達傳》麈尾蠅拂,是王謝家許。  又舞名。 《唐書·禮樂志》白鳩,吳拂,舞曲也。 《通鑑辨誤》王僧虔奏,大明中,卽以宮縣合和鞞拂。按鞞拂皆舞名,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檢其歌,非吳舞也。  又《集韻》《韻會》𠀤符勿切,音佛。與咈通。違也,戾也。 《易·頤卦》顚頤拂經于丘。 《詩·大雅》四方以無拂。 《箋》拂,猶佹也,言無復佹戾者。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薄密切。與弼同。輔也。 《孟子》入則無法家拂士。  又《集韻》普密切,讀與匹近。拂泊,風動貌。  又方未切,音沸。㧍拂,形似也。通作髴。  又父沸切,音狒。與㩌同。搏擊也。  又《道藏·馮夫人詩》挺穎德音子,神英乃高拂。天岳臨空搆,洞𡎲深幽䆳。

『袖』

《唐韻》似祐切《集韻》似救切,𠀤音岫。袂也。 《釋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亦言受也。以受手也。 《後漢·馬廖傳》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又《綱目集覽》半袖,短袂衣也。 《釋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晉書·五行志》魏明帝披縹綾半袖。 《廣韻》亦作褏、褎。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去』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