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断髭须


   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iān duàn zī xū
成语注音 ㄋ一ㄢ ㄉㄨㄢˋ ㄗ ㄒㄨ
成语简拼 ndzx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拈斷頾須
成语英文 break one's moustache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


成语示例


~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5回:“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成语典故

拈:用手指搓转。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思索、吟哦、推敲的情态。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二:“陈去非尝谓余言:唐人皆苦思作诗,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孽海花》第三十五回:“胜佛现在惊异的,不是笑语声,倒是吟哦声。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述宾 拈,用手指搓转。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须,以致搓断数根。形容写诗时用心思考、推敲吟哦的样子。《孽海花》35回:“胜佛现在惊异的,不是笑语声,倒是吟哦声。因为这种~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褒义。多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认真思索、反复推敲的情态。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须。~轻怕重。

嘴上边的胡子:~须。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臾〕片刻,一会儿。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拈』

《唐韻》《集韻》《韻會》𠀤奴兼切,音鮎。 《說文》𢬴也。 《廣韻》指取物也。 《杜甫詩》舍西柔桑葉可拈。  又《集韻》職琰切,音颭。 《正韻》尼占切,音黏。義𠀤同。

『断』

《玉篇》同斷。俗字。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音短。 《說文》作𣃔。截也。 《書·盤庚》乃斷棄汝。 《傳》斷,絕也。 《詩·商頌》是斷是遷。 《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𠀤音𩏇。絕也。 《羣經音義》旣絕曰斷。 《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 《易·繫辭》其利斷金。 《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𠀤音段。義同。  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𠀤音鍛。決也。 《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 《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 《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叶多卷切。 《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叶徒眷切。 《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

『髭』

《唐韻》卽移切《集韻》《韻會》將支切,𠀤音貲。 《說文》本作頿。口上須也。 《註》今俗別作髭,非是。 《釋名》髭,姿也。爲姿容之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