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文牵俗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ū wén qiān sú
成语注音 ㄐㄨ ㄨㄣˊ ㄑ一ㄢ ㄙㄨˊ
成语简拼 jwq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拘文牽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成语示例


,则守职者辨治矣。 宋·王安石《兴贤》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成语典故

文:指法令条文。 为条文所拘束,为流俗所牵制。 表示缺乏革新创造精神。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颜师古注:“不拘细微之文,不牵流俗之议也。”宋.王安石《兴贤》:“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并列 固守拘束于繁文陋俗之中。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龌龊,~,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贬义。常用于表示人处世观念固执守旧。→固步自封 恐遭物议 ?便宜行事 灵活机动。 也作“拘文牵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逮捕或扣押:~捕。~系。~留。~拿。~囚。~禁。~押。 限,限制:~束。~谨。不~小节。 固执,不变通:~泥。~礼。~迂。

遮蔽:“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而退”。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刺画花纹:~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➊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➋ 错杂艳丽的色彩)。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温和:~火。~静。~雅。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专指社会科学:~科。 掩饰:~过饰非。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姓。

拉,引领向前:~引。~曳。~头。~线。~萝补屋(把萝藤拉上屋顶来补草房,形容生活困难,亦喻将就凑合)。 关连,带累:~连。~强(勉强牵连在一起)。意惹情~。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尚。风~。习~。约定~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名。~语。~曲。雅~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气。~物。鄙~。粗~。庸~。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人。世~。僧~。凡夫~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拘』

《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𠀤音駒。 《說文》止也。 《徐曰》物去,手能止之也。 《廣韻》執也。 《易·隨卦》拘係之,乃從維之。 《書·酒誥》盡執拘以歸于周。 《左傳·僖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  又《史記·汲黯傳》弘大體,不拘文法。 《前漢·司馬遷傳》隂陽之術大詳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畏。 《註》拘,曲礙也。 《集韻》或作句。  又作𢳉。別作佝。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侯切,音鉤。擁也。 《禮·曲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 《註》以袂擁帚之前,埽而郤行之。  又取也。 《禮·曲禮》凡僕人之禮,必授人綏,若僕者降等,則撫僕之手,不然,則自下拘之。 《疏》却手從僕手下自拘取之。  又曲也。與句同。 《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 《註》務讀爲冒。覆項也,句領,繞頸也。  又摟聚也。  又《正韻》求於切,音渠。 《莊子·達生篇》吾處身也,若橛株拘。  又《集韻》果羽切,音矩。 《前漢·地理志》拘㵎水至邯鄲入白渠。 《註》應劭讀。  又俱遇切,音句。拘挐,不展也。  又《集韻》《韻會》𠀤拘玉切。與挶通。戟持也。 《前漢·五行志》撠高后掖。 《註》拘持之也。◎按詩傳,戟挶義同。故註釋互用。

『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分切,音紋。 《說文》錯畫也。 《玉篇》文章也。 《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 《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 《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疏》文,文字也。 《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又《易·坤卦》文在中也。 《疏》通達文理。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疏》發舉則有文謀。  又《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文。 《註》文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又《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註》文,猶美也,善也。  又《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 《註》有文辭也。  又《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文法。 《註》以文法傷害人也。 《又》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 《註》言其文案整密也。  又姓。 《前漢·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  又《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又獸名。 《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又《集韻》文運切,音問。 《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 《朱傳》文,飾之也,去聲。  又眉貧切,音珉。飾也。 《禮·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微勻切。 《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爲仁。 《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又叶無沿切。 《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