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草瞻风


   比喻善于观察事物。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ō cǎo zhān fēng
成语注音 ㄅㄛ ㄘㄠˇ ㄓㄢ ㄈㄥ
成语简拼 bcz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撥艸瞻風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善于观察事物。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五灯会元 云岩晟禅法嗣 洞山良价禅师》:“沩曰:‘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成语典故

比喻善于观察事物。《五灯会元.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沩曰:‘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连动 比喻精于观察事物。宋·普济《五灯会元·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沩曰:‘此去醴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必为子之所重。’”△多用于观察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 分给:~发。~款。~付。 治理:~乱反正。 掉转:~转马头。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往上或往前看:~仰。~望。~拜。~谒。~念。~前顾后。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草』

《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𠀤音懆。 《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 《書·禹貢》厥草惟繇。 《詩·小雅》在彼豐草。 《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 《註》草艾,謂艾取草也。 《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 《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又《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 《註》草,粗也。  又《篇海》苟𥳑曰草草。 《春秋·隱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淸。 《註》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𥳑其禮也。 《疏》草次,猶造次也。  又《詩·小雅》勞人草草。 《傳》草草,勞心也。  又《易·屯卦》天造草昧。 《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又《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廼遣。 《註》謂爲文之草藳。 《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 《後漢·𨻰寵傳》蕭何草律。  又《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又姓。 《正字通》草中。  又《韻補》脞五切,徂上聲。 《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又此苟切,凑上聲。 《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又《說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 《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

『瞻』

《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 《說文》臨視也。 《韻會》仰視曰瞻。 《詩·邶風》瞻彼日月。 《禮·曲禮》視瞻無回。  又官名。 《魏書·官氏志》有瞻人郞。  又國名。 《唐書·南蠻傳》瞻博,或曰瞻婆,北距兢伽河。  又山水名。 《山海經》有瞻諸山。  又瞻水,出婁涿山,東流注於洛。  又姓。 《正字通》元有瞻思,通經學。  又通作詹。 《史記·周本紀》顧詹有河。  又《集韻》章豔切,詹去聲。視也。  又叶側姜切,音章。 《詩·大雅》維此惠君,民入所瞻。秉心宣猶,考愼其相。相平聲。  又叶側銜切,斬平聲。 《詩·小雅》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