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囊避咎


   括囊:束紧口袋;咎:罪责,灾祸。为人谨慎小心,不轻易说话,避免灾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uò náng bì jiù
成语注音 ㄎㄨㄛˋ ㄋㄤˊ ㄅ一ˋ ㄐ一ㄡˋ
成语简拼 knbj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括囊:束紧口袋;咎:罪责,灾祸。为人谨慎小心,不轻易说话,避免灾祸。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赐传》:“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成语典故

并列 咎,指过错。比喻处世缜密,不轻易说话,以避免过错。《后汉书·杨赐传》:“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褒义。用于形容人物老成持重。→谨言慎行 括囊不言 ?信口开河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扎,束:~发(束起头发)。~约肌。 包容:包~。概~。总~。囊~。

榨取,搜求:搜~(亦作“搜刮”)。

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像口袋的东西:胆~。胶~。~肿。

〔~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躲,设法躲开:~雨。~暑。~世。~讳。回~。~重就轻。~世绝俗。 防止:~免。~孕。~嫌。~雷针。

过失,罪过:~戾。负~。以彰其~。 怪罪,处分:既往不~。~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吉凶)。 怨仇:与臣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括』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活切,音聒。 《說文》本作𢬸。絜也。 《廣韻》結也。 《增韻》包括也。 《易·坤卦》括囊无咎无譽。  又《繫辭》動而不括。 《疏》括結而有礙也。 《前漢·𨻰項傳贊》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揚子·方言》括關閉也。  又《廣韻》至也。 《詩·王風》日之夕矣,牛羊下括。  又檢也。根刷也。 《唐書·選舉志》明經者但記帖括。  又《食貨志》鑄錢括苗。  又與筈通。 《釋名》矢末曰括。謂與弦相會也。 《書·太甲》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  又與髻通。絜髮也。 《禮·檀弓》袒括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戸栝切,音活。會也。與佸同。 《詩·小雅》德音來括。 《箋》會合離散之人。  又《集韻》苦活切,音闊。亦與筈同。

『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當切,音瀼。 《說文》橐也。从橐省,襄省聲。 《詩·大雅》于橐于囊。 《傳》小曰橐,大曰囊。 《集韻》一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又《史記·鼂錯傳》太子家號曰智囊。  又《宋玉·風賦》盛怒於土囊之口。 《註》土囊,大穴也。  又《莊子·在宥篇》乃始臠卷傖囊,而亂天下也。 《註》傖囊猶搶攘。  又姓。 《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鄭。  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 《王維詩》不學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碁。  又米囊,楊花別名,見容齋隨筆。  又《漢官儀》凡表章皆皁囊封事。  又《晉書·郭璞傳》郭公者精卜筮,出靑囊中書九卷授郭璞。  又地理書有靑囊經。

『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毗義切,音鼻。 《玉篇》迴避也。 《史記·藺相如傳》望見廉頗,引車避匿。 《前漢·王吉傳》敘:避而入商雒深山。 《後漢·郅惲傳》避地敎授。 《註》隱遁也。  又《正韻》通作辟。 《論語》辟世、辟地、辟言、辟色,俱作辟。

『咎』

《唐韻》其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巨九切,𠀤音舅。 《說文》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違也。 《書·大禹謨》天降之咎。  又《爾雅·釋詁》咎,病也。 《疏》罪病也。 《廣韻》愆也,過也。 《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詩·小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又《書序》殷始咎周。 《傳》咎,惡也。  又與臼通。 《晉語》宜咎。 《註》咎。或作臼,古字通用。  又與舅通。 《儀禮·士昏禮註》古文舅作咎。 《荀子·臣道篇》晉之咎犯。 《左傳》作舅。  又《唐韻正》四十四有韻中之半,古與篠,小,巧,皓通爲一韻。書大禹謨,民弃不保,天降之咎。易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經傳子集如此用者甚多,非叶音也。  又《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廣韻》臯陶,舜臣名,古作咎繇。 《前漢·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 《書序》咎單作明居。 《傳》咎單,臣名。○按《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俱云姓也,誤。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 《註》赤狄別種。 《陸德明·音義》咎,古刀反。  又叶曁几切,音技。 《史記·龜筴傳》王若遣之,宋必有咎。後雖悔之,亦無及已。  又叶跽許切,音巨。 《三略》强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臣,國受其咎。  又叶巨又切,音舊。 《詩·小雅》謀夫孔多,是不用集。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集叶疾救反。◎按《字彙》《正字通》俱以去聲爲咎字正音。考《玉篇》《廣韻》《集韻》諸書,咎字𠀤無去聲一音。《字彙》《正字通》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