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粗挟细


   比喻惹事生非;挑剔冒犯。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 cū xié xì
成语注音 ㄋㄚˊ ㄘㄨ ㄒ一ㄝˊ ㄒ一ˋ
成语简拼 ncxx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拿麤挾細
成语英文 make mischief(stir up trouble)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惹事生非;挑剔冒犯。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若有那拿粗挟细踏狗尾的但风闻,这东西一半儿停将一半儿分。”


成语典故

比喻寻是非,找麻烦。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俺两个全仗俺父亲的虎威,拿粗挟细,揣歪捏怪,那一个不知我的名儿?”亦作“挟细拿粗”。元.关汉卿《鲁斋郎》三折:“倚仗着恶党凶徒,害良民肆生淫欲,谁敢向他行挟细拿粗。” 并列 比喻搬弄是非,刁难要挟,寻事生非。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俺两个全仗俺父亲的虎威,~,揣歪捏怪,那一个不知我的名儿?”△贬义。多用于蓄意挑剔别人,制造事端方面。→吹毛求疵。又作“挟细拿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用手取,握在手里:~笔。~枪。 掌握,把握:~主意。~权。~手。 挟(xié)制:~捏(故意刁难人,要挟人)。~大(自以为比别人强,看不起人,摆架子)。 侵蚀,侵害:让药水~白了。 逮捕,捉:~获。擒~。~问。 攻下,占领:一定要把敌人的碉堡~下来。 介绍,引出对象,相当于“把”:我~你当亲人看待。 介词,引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相当于“用”:~笔来写。

疏忽,不周密:~心。~疏。~略。~率(shuài )。 不精致,工料毛糙:~糙。~劣。~料。~纸。~粮。~制滥造。去~取精。 长条东西直径大的:~大。~壮。~重。~实。~线条(a.指毛道粗的线条:b.喻粗率的性格、作风,亦喻文章的粗略的构思)。~枝大叶。 颗粒大的:~沙子。 声音低而大:~哑。~声~气。 鲁莽:~鲁。~暴。~野。~犷。~俗。~笨。~人。~手~脚。 略微:~略。~具规模。

用胳膊夹着:~持。~山超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要(yāo )~。~制。~势(仗势)。 心里怀着(怨恨等):~恨。~怨。~嫌。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拿』

俗拏字。

『粗』

《廣韻》千胡切《集韻》聰徂切《正韻》倉胡切,𠀤音麤。 《玉篇》大也,略也,疏也,物不精也。 《禮·月令》其器高以粗。  又《樂記》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 《莊子·秋水篇》物之粗也。  又《廣韻》徂古切《韻會》坐五切,𠀤音伹。義同。 《集韻》或作觕。通作麤。俗作𥼗。𥼗字原从米从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