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喉捩嗓


   指违腔走调,不合声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náo hóu liè sǎng
成语注音 ㄋㄠˊ ㄏㄡˊ ㄌ一ㄝˋ ㄙㄤˇ
成语简拼 nhls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撓喉捩嗓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违腔走调,不合声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江廷讷《广陵月》第二出:“欲度新声休走样,忌的是挠喉捩嗓。”


成语典故

谓违腔走调,不合声律。明汪廷讷《广陵月》第二出:“欲度新声休走样,忌的是挠喉捩嗓。”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搅,搅动:“使水浊者,鱼~之”。 扰乱,阻止:~乱。阻~。 弯曲(喻屈服):~曲(qū)。~折。~志(屈节从人)。百折不~。 搔,轻轻抓:~痒。

颈的前部和气管相通的部分,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又是发音器官(通称“喉头”):~咙。~舌(❶泛指说话的器官;❷喻代言人,如“报纸是人民的~~”;❸喻险要的地方,如“居庸关乃扼守京城之~~”;❹古喻国家的重臣,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扭转(zhuǎn ):~转,转动。转~点(转折点)。

喉咙:~子。 发音器官的声带及发出的声音:~音。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喉』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鉤切,音侯。 《說文》咽也。 《左傳·文十一年》富父終甥摏其喉。  又《詩·大雅》出納王命,王之喉舌。 《傳》喉舌,冢宰也。  又《古音餘》喉載虞韻,音胡。 《集韻》或作睺。

『捩』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郞計切,音麗。琵琶撥也。或作棙。  又《唐韻》練結切《集韻》《韻會》力結切,𠀤戾入聲。拗也。 《增韻》紾也。 《韓愈·送窮文》捩手翻羹。 《王安石·彭蠡詩》東西捩𥹈萬舟回。  又折也,撕也。 通作戾。或作挒。亦作攦。

『嗓』

《集韻》寫朗切《韻會》蘇朗切,𠀤音顙。 《集韻》喉也。  又《正字通》俗以馬病鼻流涎曰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