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梧而瞑


   梧:梧树;瞑:休息。靠着梧树休息。形容极其疲倦劳累的样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ù wǔ ér míng
成语简拼 jwem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梧:梧树;瞑:休息。靠着梧树休息。形容极其疲倦劳累的样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郭象注:“故知尽虑穷,形劳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据梧而瞑。”


成语典故

《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郭象注:“故知尽虑穷,形劳神倦,或枝策假寐,或据梧而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拮~〕见“拮”。

〔~桐〕落叶乔木。木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和各种器具,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形容昏花迷离。 闭眼:~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目。

同“眠”,睡觉。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据』

《唐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𠀤音居。 《說文》戟挶也。 《詩·豳風箋》韓詩云:口足爲事曰拮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據。手病也。  又與據通。 《前漢·揚雄傳》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据,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 《註》据,今據字,猶位也,處也。  又《酷吏傳贊》趙禹据法守正。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据以驕騖。 《註》張揖云:据,直項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御切,音鋸。 《說文》杖持也。 《論語》據於德。  又《廣韻》依也。 《易·困卦》困于石,據于蒺藜。 《詩·邶風》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左傳·僖五年》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註》據猶安也。  又引也,援也。 《爾雅疏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  又按也。 《禮·玉藻》君賜稽首據掌,致諸地。 《疏》覆左手按於右手之上也。 《老子·道德經》猛獸不據。 《註》以爪按拏曰據。  又拒守也。 《史記·趙奢傳》先據北山上者勝。  又姓。明宣德漏刻博士據成。  又《集韻》其踞切,音遽。有形之貌。與莊子覺則蘧蘧然之蘧同。  又《史記註》訖逆切,音戟。 《呂后紀》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  又叶求於切,音蘧。 《史記·龜筴傳》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 通作据。見据字註。

『梧』

《唐韻》《韻會》五乎切《集韻》《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 《說文》梧桐木,一名櫬。 《詩·大雅》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瑞應圖》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  又《埤雅》梧櫜鄂皆五,其子似乳綴其上,柔木也。 《淮南子·說山訓》梧桐斷角。 《註》柔勝剛也。  又《風俗通》梧桐生嶧陽山巖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爲琴,聲淸雅。  又《南方草木狀》海梧出林邑,樹與中國松同,但結實絕大,肥甘有香味,亦樽俎閒佳果也。  又《爾雅·釋地》當道有丘曰梧丘。  又枝梧,詳枝註。  又琴瑟爲槁梧。 《莊子·德𠑽符》惠子據槁梧而瞑。 《循本註》謂琴瑟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楚國。  又蒼梧,地名,舜葬處,唐置郡。餘詳桐註。  又《集韻》偶舉切,音圉。樂器。椌楬也。敔或作梧。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五故切,音悞。 《史記·留侯世家》魁梧奇偉。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  又言其警悟也。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瞑』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𠀤音溟。 《說文》翕目也。 《廣韻》合目瞑瞑也。 《後漢·馬援傳》甘心瞑目。 《皇極經世》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註》魚在水,其目盡夜不瞑也。  又《集韻》目不明也。 《晉書·山濤傳》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  又《呂覽》瞑者,目無由接也。 《汲冢周書》師曠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 《註》無目故稱瞑。  又《春秋·繁露》民者,瞑也。瞑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  又瞑瞑視,不審之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酒食聲色之中,則瞑瞑然。 《淮南子·覽冥訓》其視瞑瞑。  又《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莫迥切,𠀤溟上聲。  又《集韻》《韻會》𠀤莫定切,溟去聲。義𠀤同。  又《廣韻》莫賢切《集韻》民堅切《正韻》莫堅切,𠀤麫平聲。與眠通。 《玉篇》寐也。 《莊子·德充符》據槁梧而瞑。  又弓名。 《唐書·南蠻傳》永昌野桑生石上,其材上屈兩向而下植,取以爲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  又菜名。 《本草綱目》瞑菜,一名睡菜,南海人食之思睡,故名。  又盱瞑,與芊眠同。 《張衡·南都賦》攢立叢駢,靑麗盰瞑,杳藹蓊鬱于谷底,森䔿䔿而刺天。李善讀,𠀤詳盰眠二字註。  又《廣韻》莫甸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𠀤音麫。瞑眩劇也。  又憒亂也。 《書·說命》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詳眠字註。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與𥌯同。  又叶武巾切,音旻。 《楚辭·招魂》致命於帝,然後得瞑些,歸來歸來。往恐危身些。 《註》瞑,臥也。 《正字通》古無眠字,瞑卽眠。今通用眠,正譌从瞑廢眠,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