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着嘴笑。
《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遮蔽,遮盖:~护。~体。~饰。~映。~盖。~蔽。~埋。~人耳目。瑕不~瑜。藏瑕~疵。 关,合:~闭。~门。~卷。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了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杀。~击。~袭。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 大蒜的别称。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 姓。
《唐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𠀤淹上聲。 《說文》斂也。小上曰掩。 《增韻》遮也。 《禮·月令》仲夏,君子齊戒,處必掩身。 《註》掩,猶隱翳也。 《又》孟冬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又乗其不備而覆之曰掩。 《禮·曲禮》大夫不掩羣。 《疏》禽獸羣聚,則多不可掩取之。 《前漢·貨殖傳》掘冢搏掩。 《註》博擊掩襲,取人物也。一說博,六博也。掩,意錢之屬。 一曰撫也。 《爾雅·釋訓》矜憐撫掩之也。 《郭璞註》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 又閉也。 《韓愈詩》獨宿門不掩。 又《揚子·方言》止也。 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閒曰掩。 《韻會》或作揜。 又《集韻》烏感切,庵上聲。覆取也。與揜同。 又於贍切,淹去聲。繅絲以手振出緒也。或作𦁏。通作淹。 又乙業切,音浥。打也。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葫』《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𦸔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 《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芦』《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 《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 《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 《爾雅·釋草》葖,蘆萉。 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又藥名。 《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又城名。 《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又水名。 《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又關名。 《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 《本草》漏蘆。 《博雅》飛廉,漏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