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骼埋胔


   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ǎn gé mái lián
成语注音 一ㄢˇ ㄍㄜˊ ㄇㄞˊ ㄌ一ㄢˊ
成语简拼 ygm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掩肐埋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冯桂芬《苏太义园记》:“然则文王之事奚以称焉?而掩骼埋胔又何以纪于《月令》也。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成语典故

掩:埋葬。骼:骨。胔:腐肉。泛指腐烂的尸骨。埋葬尸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三国志.魏书.崔琰传》:“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唐.段文昌《平淮西碑》:“王师获金爵之赏,环境蒙优复之恩,掩骼埋胔,除瑕宥罪。” 并列 骼,枯骨;胔,腐肉。掩埋尸骨。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唐·段文昌《平淮西碑》:“~,除瑕宥罪。”△多用于行善积德方面。?暴尸荒野转死沟壑。也作“掩骼埋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遮蔽,遮盖:~护。~体。~饰。~映。~盖。~蔽。~埋。~人耳目。瑕不~瑜。藏瑕~疵。 关,合:~闭。~门。~卷。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了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杀。~击。~袭。

骨头:骨~(亦作“骨胳”)。

葬:~葬。 把东西放在坑里用土、雪、落叶盖上:掩~。~地雷。 隐藏:~没(mò)。~伏。~头。隐姓~名。

〔~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责怪(“怨”读轻声)。

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掩骼埋~。” 瘦:羸~老弱。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掩』

《唐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𠀤淹上聲。 《說文》斂也。小上曰掩。 《增韻》遮也。 《禮·月令》仲夏,君子齊戒,處必掩身。 《註》掩,猶隱翳也。 《又》孟冬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又乗其不備而覆之曰掩。 《禮·曲禮》大夫不掩羣。 《疏》禽獸羣聚,則多不可掩取之。 《前漢·貨殖傳》掘冢搏掩。 《註》博擊掩襲,取人物也。一說博,六博也。掩,意錢之屬。 一曰撫也。 《爾雅·釋訓》矜憐撫掩之也。 《郭璞註》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  又閉也。 《韓愈詩》獨宿門不掩。  又《揚子·方言》止也。  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閒曰掩。 《韻會》或作揜。  又《集韻》烏感切,庵上聲。覆取也。與揜同。  又於贍切,淹去聲。繅絲以手振出緒也。或作𦁏。通作淹。  又乙業切,音浥。打也。

『骼』

《唐韻》古伯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頟切,𠀤音格。 《說文》禽獸之骨曰骼。 《周禮·秋官·蜡氏疏》言骼骴者,凡人物皆是。 《禮·月令》掩骼薶胔。 《註》骨枯曰骼。 《釋文》露骨曰骼。  又《集韻》剛鶴切,音各。 《類篇》牲後脛骨。 《儀禮·特牲饋食禮》舉骼及獸魚如初。  又《有司徹羊骼註》古文骼爲胳。 《九經韻覽》骼或作髂。

『埋』

《唐韻》莫皆切《集韻》《韻會》《正韻》謨皆切,𠀤音霾。 《釋名》葬不如禮曰埋痗也。趨使痗腐而已。  又藏也。 《左傳·昭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 《後漢·張綱傳》漢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風俗,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亭。  又叶呂支切,音離。 《左傳·萊人歌》景公死乎,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說文》本作薶。俗作埋。 《周禮》省作貍。

『胔』

《集韻》疾智切《正韻》資四切,𠀤音漬。 《說文》鳥獸殘骨曰骴,可惡也。 《禮·月令》掩骼埋胔。 《註》肉腐曰胔。 《前漢·陳湯傳》埋胔。 《註》有肉曰胔。  又《廣韻》疾移切《集韻》才支切,𠀤音疵。 《廣韻》人子腸名。  又水族之名。 《左思·吳都賦》摸蝳蝐,捫胔蠵。  又《集韻》牆之切,音慈。水腸謂之胔。 《淮南子·說山訓》海水雖大,不受胔芥。 《釋文》胔,音慈。  又《五音集韻》秦昔切,音籍。病也,瘦也。  又《五音集韻》疾二切,音自。骨有肉也。 《集韻》本作骴。亦作髊㱴殐。或書作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