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箱笼等财物。同“揭箧担囊”。
《旧唐书·酷吏传序》:“虽云固矣,而犹逾坦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源见“胠箧”。指偷盗。《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设狴牢之禁以防盗者,虽云固矣,而犹逾垣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见“揭箧担囊”。《旧唐书·酷吏传序》:“今夫国家行斧钺之诛,设狴牢之禁以防盗者,虽云固矣,而犹逾垣掘冢,~,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 高举:~竿而起。 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 扛,持。 姓。
提起衣裳:~衣涉水。
箱子一类的东西:藤~。行(xíng )~。书~。~笥(收藏东西的竹器)。
寻求:~求。~讨。~索。~试。勘~。试~。钻~。~幽访胜。~本穷源。 侦察打听:~问。~听。~询。~查。~察。 做侦察工作的人:~马(侦察骑兵)。敌~。密~。 访问,看望:~望。~亲。~监。 头或上体伸出,手伸入:~身。~头~脑。~囊取物。
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像口袋的东西:胆~。胶~。~肿。
〔~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揣〕a.虚弱,懦弱;b.同“囊膪”。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訐。 《說文》高舉也。或作𢶆。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𠀤音朅。義同。或作担。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 《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與𢷒同。或作搩。 《增韻》舉而豎之也。 《前漢·𨻰項傳贊》揭竿爲旗。 《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 《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 《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姓。 《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 《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𠀤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 《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 《傳》揭,見根貌。 《疏》樹倒故根見。 《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 《註》揭,猶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 《詩·邶風》淺則揭。 《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 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 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
『探』《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含切,音貪。 《說文》遠取之也。 《增韻》伺也,索也。 《易·繫辭》探賾索隱。 《疏》探謂閱探求取。 《書·多方》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 《註》自取天威也。 《穀梁傳·隱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 《前漢·董仲舒傳》春秋深探其本。 又《爾雅·釋言》探,試也。 《論語》見不善如探湯。 《史記·酈生傳》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又《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他紺切,音僋。義同。 又《集韻》時占切,音蟾。亦取也。與撏同。 《說文》本作𢲘。今文作探。 《周禮》作撢。互見撢字註。
『囊』《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當切,音瀼。 《說文》橐也。从橐省,襄省聲。 《詩·大雅》于橐于囊。 《傳》小曰橐,大曰囊。 《集韻》一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 又《史記·鼂錯傳》太子家號曰智囊。 又《宋玉·風賦》盛怒於土囊之口。 《註》土囊,大穴也。 又《莊子·在宥篇》乃始臠卷傖囊,而亂天下也。 《註》傖囊猶搶攘。 又姓。 《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鄭。 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 《王維詩》不學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碁。 又米囊,楊花別名,見容齋隨筆。 又《漢官儀》凡表章皆皁囊封事。 又《晉書·郭璞傳》郭公者精卜筮,出靑囊中書九卷授郭璞。 又地理書有靑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