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接武


   携:牵引;武:脚步。手牵手,跟紧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é shǒu jiē wǔ
成语注音 ㄒ一ㄝˊ ㄕㄡˇ ㄐ一ㄝ ㄨˇ
成语简拼 xsjw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攜手接武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携:牵引;武:脚步。手牵手,跟紧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为人若反是,虽携手接武,终不成道。”


成语典故

武:脚步。手拉着手,脚步跟着脚步。比喻跟别人亦步亦趋地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为人若反是,虽携手接武,终不成道。” 并列 武,脚步。手拉着手,脚步跟着脚步。比喻跟在别人后头,跟着人家学。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为人若反是,虽~,终不成道。”△常用于仿效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带:~手。~带。扶老~幼。 离,叛离:~离。~贰。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心。棘~(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开始做,动手)。~不释卷。 拿着:人~一册。 亲自动手:~稿。~迹。~令。~书(a.笔迹;b.亲笔书信)。 技能、本领:~法(技巧,方法)。~段。留一~。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扒~。生产能~。 小巧易拿的:~枪。~册。

连成一体:~合。~骨。~壤。衔~。 继续,连续:~力。~替。~班。~二连三。再~再厉。 靠近,挨上:~近。邻~。~吻。 承受,收取:~受。~收。~纳。~管。 迎:~风。~生。~待。 姓。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携』

俗攜字。 《唐韻》戸圭切《集韻》懸圭切,𠀤音畦。 《說文》提也。 《六書故》縣持也。 《書·立政》左右攜僕。 《註》攜持僕御之人。 《詩·大雅》如取如攜。 《疏》物在地上,手舉攜之。 《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註》提攜,謂牽將行。  又離也。 《左傳·僖七年》招攜以禮。 《周語》節度不攜。  又連也。 《前漢·天文志》杓攜龍角。 《註》杓,斗柄也。  又姓。見《姓苑》。或省作㩦。俗作携㩗擕,非。

『手』

《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𠀤音首。 《釋名》手須也,事業所須也。 《急就篇》捲捥節爪拇指手。 《師古註》及掌謂之手。 《易·說卦》艮爲手。 《疏》艮旣爲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爲手也。 《禮·玉藻》手容恭。  又以手執器亦曰手。 《禮·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 《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手劒而從之。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 《註》言手擊之。  又叶尸周切,音收。 《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實沈參墟,封爲晉侯。  又叶賞呂切,音黍。 《郭璞·神噓贊》腳屬於頭,人面無手。厥號曰噓,重黎所處。  又叶矧視切,音矢。 《宋玉·笛賦》延長頸,奮玉手,摛朱脣,曜皓齒。  又《說文》拳也。 《正字通》握手謂之拳。非手卽拳也。

『接』

《唐韻》子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𠀤音楫。 《說文》交也。 《廣韻》合也,會也。 《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 《疏》陽居卦內,接待羣隂。  又《晉卦》晝日三接。 《禮·表記》君子之接如水。 《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又持也,受也,承也。 《禮·曲禮》接下承弣。 《註》接客手下也。 《史記·平準書》漢興,接秦之弊。  又《增韻》接續也,連也。 《禮·曲禮》堂上接武。 《註》武,迹也。迹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民接手飮。 《註》自高山下谿㵎中飮水,故接連其手。  又近也。 《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  又捷也。 《禮·曾子問》接祭而已矣。 《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又反接,謂反縛兩手也。 《前漢·𨻰平傳》樊噲受詔卽反接。  又姓。 《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 《集韻》或作擑。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疾葉切,音捷。 《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 《註》接讀爲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强氣也。  又《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 《註》接讀爲捷,速也。  又測洽切,音鍤。與扱同。 《周禮·地官·廩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 《註》接讀爲扱。扱以授春人舂之。 《疏》頒扱與春人。  又《集韻》色甲切,音霎。與翣同。 《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註》故書翣作接。  又檄頰切,音協。與挾同。亦持也。

『武』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 《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 《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又《伊訓》布昭聖武。  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 《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 《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 《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鄭註》文謂鼓,武謂金。 《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 《詩·大雅》履帝武敏歆。 《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 《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 《詩·大雅》下武惟周。 《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 《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  又《雜記》委武。 《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 《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 《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 《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 《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 《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 《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  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又湖名。 《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 《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 《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 《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 《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  又姓。 《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 《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 《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 《鄭註》武,讀爲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