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藤揽葛


   手拉葛藤向上。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亦作“攀藤附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ān téng lǎn gě
成语注音 ㄆㄢ ㄊㄥˊ ㄌㄢˇ ㄍㄜˇ
成语简拼 ptl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攀鰧攬葛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手拉葛藤向上。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亦作“攀藤附葛”。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这泼毛团,仗攀藤揽葛之张狂,倚跳洞踏山之势样,岂知天兵威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


成语典故

手拉葛藤向上爬。形容在险峻的山路上攀登。元.无名氏《暗度陈仓》三折:“峨嵋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明.无名氏《齐天大圣》三折:“我轻轮铁棒,攀藤揽葛鬼神惊,怒逞雄威,走石飞沙天地暗。”亦作“攀藤附葛”。《儒林外史》三九回:“老和尚听了,战战兢兢……在屋后攀藤附葛上去。”《隋唐演义》五七回:“秦王看涧旁山路崎岖,便离鞍下马,把马系在树上,随鸟进山,攀藤附葛而行。” 并列 攀拉着藤葛向上爬行。比喻山路险峻。语出元·无名氏《暗度陈仓》3折:“峨眉岭下,攀藤揽葛采樵人。”明·无名氏《齐天大圣》2折:“这泼毛团,仗~之张狂,倚跳洞踏山之势样。”△多用于表现旅途险峻方面。→攀藤缘崖。也作“攀藤附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抓住东西向上爬:~登。~高。~越。~桂(古代指科举考试登第)。~折(zhé)。~附。~援。 拉扯,拉拢,结交:~交。~扯。~谈。~亲。

指“白藤”、“紫藤”:~条。~椅。~床。 〔~黄〕➊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树脂黄色,有毒;➋这种植物的树脂,可作国画颜料。 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本植物。瓜~。葡萄~。顺~摸瓜。

把持:~持。独~大权。 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包~。招~。承~。~客。~活儿。 搂,捆:把孩子~在怀里。 取:~秀。~胜。摘星~月。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布。~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履。 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攀』

《唐韻》普班切《集韻》《韻會》《正韻》披班切,𠀤盼平聲。引也。 《晉語》攀輦卽利而舍。  又自下援上也。 《莊子·馬蹄篇》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 《崔駰·達旨》攀台階闚紫闥。或作扳。亦作𢸅。

『藤』

《唐韻》《正韻》𠀤徒登切,音騰。 《說文》藟也。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  又《集韻》苰藤,草名。胡麻也。  又州名。 《韻會》隋攺永平州爲藤州。 《唐書·李嗣眞傳》來俊臣獄興,嗣眞上書,流藤州。

『葛』

《唐韻》《集韻》《正韻》𠀤居曷切,音割。 《玉篇》蔓草也。 《易·困卦》困于葛藟。 《註》引蔓纏繞之草。 《埤雅》瓜葛皆延蔓相及,故屬之綿遠者取譬瓜葛。 《蔡邕·獨斷》凡與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會尚書官屬陛西除下。  又《說文》絺綌,草也。 《詩·周南》葛之覃兮。 《傳》葛所以爲絺綌。 《周禮·地官·掌葛掌》以時徵絺綌之材于山農。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雜遝膠葛以方馳。 《註》膠葛,驅馳也。  又國名。 《書·仲虺之誥》乃葛伯仇餉。 《春秋·桓十四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又水名。 《水經注》沭水又南與葛陂相會。  又山名。 《越絕書》有葛山。 《山海經》葛山之首無草木。  又姓。 《通志·氏族略》葛氏有三,嬴氏之後,以國爲氏。  又諸葛,有熊氏之後爲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爲諸葛。  又《毛詩古音攷》音結。 《詩·邶風》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馬融·圍棋賦》乍緩乍急兮上且未別,黑白紛亂兮於約如葛。  又《唐韻古音》《路史》葛天氏,葛音蓋。◎按古本葛與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