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同盟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ōng shǒu tóng méng
成语注音 ㄍㄨㄥ ㄕㄡˇ ㄊㄨㄥˊ ㄇㄥˊ
成语简拼 gst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lliance(pact to shield each other)
成语法文 alliance offensive et défensive
成语俄文 наступáтельно-оборонительный союз
成语日文 攻守同盟(こうしゅどうめい)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成语示例


战国时期,六国订立攻守同盟,联合抗秦。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


成语典故

同盟:由缔结的条约而形成的联盟。谓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采取一致的防御或进攻的战争行动。梁启超《中国外交方针私议》:“日本既与英结英日同盟,及日俄战役方酣,又与韩结日韩攻守同盟。”现多指坏人为掩盖罪恶事实而暗中订立协议或商讨办法,以采取一致行动,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 偏正 在进攻和防守中,依照缔结的盟约而一致行动。又比喻同伙的互相勾结,暗中串通,求一致行动。钱钟书《人·兽·鬼》:“纪念,反因亲友们的歧视,使他俩的关系多少减去内心的丰富,而变成对外的团结,对势利舆论的~。”△贬义。 用于描写串通坚守。 →串通一气 ?刺举无避 各个击破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打击,与“守”相对:~击。~占。~取。~心。~关。~陷。 指责,驳斥:~难(nàn)。群起而~之。 治病:以毒~毒。 致力学习或研究:~读。~书。专~医学。

保持,卫护:~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御。~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节。~恒。~望相助。墨~成规。 看管:看~。~护。 在一个地方不动:~株待兔。留~。 遵照:遵~。~法。~时。 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因循~旧。 呆在一起:厮~。 节操:操~。 靠近,依傍:~着水的地方,可多种稻子。 古代官名:太~。~祧(中国周代掌管祭祀宗庙的官)。~刺(太守,刺史)。~令(指太守、刺史、县令等地方官)。 姓。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军。~友。同~国。~约。山~海誓。 指结拜弟兄:~兄。~弟。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 发(誓):~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攻』

《唐韻》古洪切《集韻》《韻會》沽紅切《正韻》古紅切,𠀤音公。 《說文》擊也。 《博雅》伐也。 《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書·伊訓》造攻自鳴條。  又《類篇》一曰治也。 《書·甘誓》左不攻于左。 《傳》治也。 《論語》攻乎異端。  又《詩·小雅》我車旣攻。 《傳》攻,善也。 《朱傳》攻,堅也。  又心爲物欲所侵曰攻。 《唐書·太宗紀》一心攻之者衆。  又摘人過失亦曰攻。 《蜀志·諸葛亮傳》勤攻吾闕,則事可定。  又《詩·大雅》庶民攻之。 《傳》攻,猶作也。  又《博雅》攻,𩋆也。  又姓。 《何氏姓苑》漢有攻生單。  又《廣韻》古冬切,音釭。義同。  又《集韻》古送切,音貢。 《周禮·夏官·司弓矢》利攻守。 《釋文》攻,如字,劉音貢。  又《韻補》叶姑黃切。 《史記·龜筴傳》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與卒聚兵,與之相攻。 《說文》从攴作攻。攻字原从攴作。

『守』

《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𠀤音首。 《說文》守,守官也。从宀,官府也。从寸,法度也。 《玉篇》收也,視也,護也。 《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 《周禮·天官》獸人職時田則守罟。 《註》防獸觸攫也。  又《廣韻》主守也。 《左傳·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𠋫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  又《增韻》攻守也。 《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史記·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  又《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舒救切,音獸。 《增韻》守之也,所守也,爲之守也。天子巡諸侯所守,曰巡守。諸侯爲天子守土,亦曰守。漢置郡太守。  又姓。 《正字通》宋守恭,與蘇軾爲詩友。  又叶式視切,音矢。 《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何所不老,長人何守。在音泚。  又叶雖遂切,音粹。 《前漢·班固敘傳》崇執言責,隆持官守。寶曲定陵,𠀤有大志。

『盟』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𠀤音明。 《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類篇》誓約也。  又信也。 《書·呂𠛬》罔中于信,以覆詛盟。 《周禮·春官·盟祝》註: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 《疏》盟者,盟將來。詛者,詛往過。 《春秋·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 《禮·曲禮》涖牲曰盟。 《疏》割牲左耳,盛以珠盤。  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爲盟書。書成,乃歃血讀書。  又盟府,司盟之官也。 《左傳·僖五年》藏於盟府。  又《集韻》武永切,明上聲。義同。  又《集韻》眉病切,明去聲。 《莊子·齊物論》其留如詛盟。郭象讀。  又《字彙補》謨耕切,音萌。義同䀅。徐邈讀。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更切。與孟通。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註》盟,今盟津。河內邑名。 《史記·周本紀》武王東觀兵於盟津。 《書·禹貢》作孟津。  又澤名。 《前漢·地理志》道荷澤,被盟豬。 《註》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 《書·禹貢》作孟豬。  又叶莫郞切,音茫。 《詩·小雅》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史記·序傳》殺鮮放度,周公爲盟。大任十子,周以宗疆。  又叶莫浪切,茫去聲。 《黃庭經》十讀四拜朝太上,先謁太帝後北向。黃庭內經玉書暢,授者曰師受者盟。 《說文》本作𧖸,从血。篆作𥂗。 《字彙》俗通从皿,故附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