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不羁


   谓恣意行事,不受约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àng zòng bù jī
成语注音 ㄈㄤˋ ㄗㄨㄥˋ ㄅㄨˋ ㄐ一
成语简拼 fzb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放縱不羈
成语英文 get the bit between one's teeth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恣意行事,不受约束。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有一少年子,放纵不羁……乃不娶妻,不事生产作业,每以轻财仗义为志。明·陶宗仪《辍耕录·飞云渡》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外戚传·王濛》:“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


成语典故

羁:约束。行为放纵,不受约束。《晋书.王濛传》:“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莫不敬爱焉。”明.陶宗仪《辍耕录.飞云渡》:“有一少年子,放纵不羁,尝以所生年月日时就日者问平生富贵寿天,有告曰:‘汝之寿莫能逾三旬。’及遍叩他日者,言亦多同。于是意谓非久于人世,乃不娶妻,不事生产作业,每以轻财仗义为志。”亦作“放诞不羁”。诞:不合常情。《太平广记》卷二一○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晋王濛字仲祖,晋阳人,放诞不羁。书比廙翼,丹青甚妙,颇希高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九回:“这位少大人是有点放诞不羁的,暗想此次去河南,行李带的多,自己所带两个底下人恐怕靠不住,看见贾冲伺候老人家,一向小心翼翼,若得他在路上招呼,自己可少烦了多少心,不如向老人家处要了他去,岂不是好。” 述补 羁,约束。为所欲为,不受约束。《晋书·外戚传》:“濛少时~,不为乡曲所齿,晚节始克己励行,有风流美誉,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莫不敬爱焉。”△贬义。多用于人的品性方面。也作“放纵不拘”。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了。~胆。~诞。~任。~肆。~歌。~怀。豪~。释~。 散(sàn):~工。~假。~学。~晴(阴雨后转晴)。 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牧。~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手不管,含贬义)。 驱逐到远方去:~逐。~黜。流~。 到基层去:~官(古时指任命为外地官员)。下~。 发出:~电。~毒。~光。发~。 借钱给别人,收取利息:~债。~贷。 扩展:~大。~宽。 花开:百花齐~。心花怒~。 搁、置:这件事情不要紧,先~一~。存~。~弃。~心。~置。 至:~乎四海。摩顶~踵。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马笼头:无~之马。~绁(a.马笼头和缰绳;b.喻束缚)。 束缚,拘束:~押。~绊。~缚。~囚。放荡不~。 停留,使停留:~旅(长久寄居他乡)。~留。~泊。~滞。 古代女孩留在头顶像马笼头的发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放』

《唐韻》《集韻》《韻會》𠀤甫妄切,音舫。 《說文》逐也。 《小爾雅》棄也。 《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 《疏》放逐。 《左傳·宣元年》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衞。 《註》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遠。  又《書·武成》放牛于桃林之野。 《疏》據我釋之,則云放。  又《禮·曲禮》毋放飯。 《註》去手餘飯於器中。  又《左傳·昭十六年》獄之放紛。 《註》放,縱也。  又《論語》隱居放言。 《何晏註》放,置也,不復言世務。  又《孟子》如追放豚。 《趙岐註》放逸之豕。  又《博雅》妄也。 《玉篇》散也。 《增韻》肆也,捨也。 《正韻》廢也。  又《廣韻》分兩切《集韻》甫兩切《正韻》妃兩切,𠀤音昉。同倣。學也。 《玉篇》比也。 《類篇》效也。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 《疏》能放效上世之功。  又《周禮·天官》食醫,凡君子之食恆放焉。 《註》放,猶依也。  又《孟子》放乎四海。 《趙岐註》放,至也。  又《集韻》分房切。方,或作放,倂船也。 《前漢·禮樂志》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 《說文》从攴作放。放字原从攴作。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