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诸四裔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àng zhū sì yì
成语注音 ㄈㄤˋ ㄓㄨ ㄙˋ 一ˋ
成语简拼 fzs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放諸四裔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成语典故

见“放诸四夷”。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已甚,窃以为~可矣’的。”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解脱约束,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了。~胆。~诞。~任。~肆。~歌。~怀。豪~。释~。 散(sàn):~工。~假。~学。~晴(阴雨后转晴)。 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牧。~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动,放手不管,含贬义)。 驱逐到远方去:~逐。~黜。流~。 到基层去:~官(古时指任命为外地官员)。下~。 发出:~电。~毒。~光。发~。 借钱给别人,收取利息:~债。~贷。 扩展:~大。~宽。 花开:百花齐~。心花怒~。 搁、置:这件事情不要紧,先~一~。存~。~弃。~心。~置。 至:~乎四海。摩顶~踵。

众,许多:~位。~君。~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犹“之”:“能事~乎?”。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姓。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衣服的边缘。 边,边远的地方:海~。四~。 后代子孙:后~。华~。 〔~~〕a.四散流布的样子,如“淫淫~~,缘陵流泽”;b.形容舞姿或步履袅娜;如“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放』

《唐韻》《集韻》《韻會》𠀤甫妄切,音舫。 《說文》逐也。 《小爾雅》棄也。 《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 《疏》放逐。 《左傳·宣元年》晉放其大夫胥甲父于衞。 《註》放者,受罪黜免,宥之以遠。  又《書·武成》放牛于桃林之野。 《疏》據我釋之,則云放。  又《禮·曲禮》毋放飯。 《註》去手餘飯於器中。  又《左傳·昭十六年》獄之放紛。 《註》放,縱也。  又《論語》隱居放言。 《何晏註》放,置也,不復言世務。  又《孟子》如追放豚。 《趙岐註》放逸之豕。  又《博雅》妄也。 《玉篇》散也。 《增韻》肆也,捨也。 《正韻》廢也。  又《廣韻》分兩切《集韻》甫兩切《正韻》妃兩切,𠀤音昉。同倣。學也。 《玉篇》比也。 《類篇》效也。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 《疏》能放效上世之功。  又《周禮·天官》食醫,凡君子之食恆放焉。 《註》放,猶依也。  又《孟子》放乎四海。 《趙岐註》放,至也。  又《集韻》分房切。方,或作放,倂船也。 《前漢·禮樂志》神裴回若留放,殣冀親以肆章。 《說文》从攴作放。放字原从攴作。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裔』

《唐韻》餘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𠀤音曳。 《說文》衣裾也。  又邊也。 《家語》裔夷之俘。 《史記·五帝紀》乃流四凶族,遷于四裔。 《賈逵註》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  又《正韻》末也,胄也。 《韻會》苗裔,種類也。 《書·微子之命》德垂後裔。 《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  又裔裔,行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纚乎淫淫,般乎裔裔。 《左思·蜀都賦》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  又飛流之貌。 《前漢·禮樂志》先以雨般裔裔。  又容裔,縱肆貌。  又融裔,聲長貌。 《潘岳·笙賦》泓宏融裔。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古今人表》有裔款。  又《類篇》羊列切,音拽。義同。 《左思·吳都賦》高門鼎貴,魁岸豪傑。虞、魏之昆,顧、陸之裔。 《類篇》亦作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