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èng qīng rén hé
成语注音 ㄓㄥˋ ㄑ一ㄥ ㄖㄣˊ ㄏㄜˊ
成语简拼 zqrh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政清人咊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成语典故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并列 政治清明,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为诸郡首。”△褒义。多用于政治方面。 →政通人和 ?政以贿成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 姓。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水。~泉。~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b.旧时指负有名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澈。~碧。~朗。~新。~醇。月白风~。 安静,不烦:冷~。凄~。~闲。~静。~淡。~幽。~谧(宁静)。 单纯不杂:~唱。~茶。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层次清楚)。~亮。 一点不留,净尽:~除。肃~。~剿。~洗。~君侧(清除国君身边的亲信)。 整理,查验:~理。~查。~点。~仓。 详细登记:~册。~单。 公正,廉洁:~廉。~正。~官。~绩。 洁净,纯洁:~洁。~爽。冰~玉洁。 高洁,高尚的,高明的:~高。~绮。~雅。~操。~介(清高耿直)。~望(清白高尚的声望)。~识(高明的见识)。 太平,不乱:~平。~泰。~和。 中国朝代名:~代。~宫秘史。 姓。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盛切,音正。 《說文》正也。 《釋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易·賁卦》君子以明庶政。 《書·舜典》以齊七政。 《傳》日月五星各異政。  又《洪範》農用八政。 《疏》食爲八政之首,故以農言之。 《周禮·天官·大宰》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 《左傳·桓二年》政以正民。  又《禮·王制》五十不從力政。 《註》力政,城道之役也。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集韻》《韻會》𠀤諸盈切,音征。賦也。通作征。 《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 《註》政,讀爲征。地政謂地守地職之稅也。 《說文》从攴作政。政字原从攴作。

『人』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和』

《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 《易·乾卦》保合太和。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 《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 《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 《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廣韻》聲相應。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 《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 《釋文》和,戸臥反。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