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弭灾


   解脱苦难,消除灾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ù kǔ mǐ zāi
成语注音 ㄐ一ㄡˋ ㄎㄨˇ ㄇ一ˇ ㄗㄞ
成语简拼 jkm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捄苦弭災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解脱苦难,消除灾祸。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成语典故

解脱苦难,消除灾祸。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并列 解救苦难,消除灾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之具也。”△褒义。常用作劝诫人们脱苦消灾的警醒言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济。~命。~护。~国。~难(nàn )。~灾。~药。~正(补救匡正)。~死扶伤。~困扶危。 终止:濯以~热。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胆。~瓜。 感觉难受的:~境。~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环境)。~闷。含辛茹~。吃~耐劳。~恼。 为某种事所苦:~雨。~旱。~夏。~于(❶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❷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 有耐心地,尽力地:~劝。~口婆心。刻~。~心孤诣。 使受苦:那件事可~了你啦!

平息,停止,消除:~除。~谤(止息诽谤)。~患。~兵(平息战争)。 安抚,安定:内~父兄,外抚诸侯。 顺服:~从。 弓末的弯曲处。 姓。

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水~。火~。~难(nàn )。~害。~患。 个人的不幸遭遇:招~惹祸。幸~乐祸。破财消~。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救』

《廣韻》居祐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又切,𠀤音廏。 《說文》止也。 《博雅》助也。 《廣韻》護也。 《書·太甲》尚賴匡救之德。 《詩·大雅》式救爾後。  又《周禮·地官·司救註》救,猶禁也,以禮防禁人之過者也。  又《爾雅·釋器》絇謂之救。 《註》救絲以爲絇。  又姓。 《風俗通》諫議大夫救仁。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 《周禮·司救》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居尤切。 《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武王盤銘》溺於淵,尚可遊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苦』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𠀤音䇢。 《說文》大苦,苓也。 《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 《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 《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又味也。 《書·洪範》炎上作苦。 《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又《集韻》勤也。 《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 《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𨂂盭。  又《類篇》急也。  又《博雅》悵也。  又《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 《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又去聲。 《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 《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又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又《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惡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 《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 《齊語》辨其功苦。 《註》功,牢也。苦,脃也。 《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 《註》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 《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弭』

《唐韻》綿婢切《集韻》《韻會》母婢切《正韻》莫禮切,𠀤音敉。 《說文》弓無緣,可以解轡紛者。 《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 《註》今之角弓也。 《疏》李巡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弭。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 《釋名》弓末謂之弭,以骨爲之,滑弭弭也。 《詩·小雅》象弭,魚服。 《傳》象弭,弓反末也。 《疏》弭者,弓弰之名,以象骨爲之,是弓之末弭,弛之則反曲,故云象弭爲弓反末也。  又《廣韻》息也。 《玉篇》止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又《玉篇》忘也。 《詩·小雅》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箋》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又《玉篇》安也。 《史記·田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  又《玉篇》滅也。 《後漢·趙壹傳》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  又按也,低也。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 《註》弭,按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弭節裴回。 《註》司馬彪云:弭,猶低也。  又地名。 《左傳·莊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 《註》弭,鄭地。  又《釋名》納弭也。弭弭,兩致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