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洽雠糜


   古丑女名。因其敦厚和合与人无仇,故名。糜,通“ 靡 ”。《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漆赬,垂眼临鼻,长肘而盭。 陈侯 见而甚説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陈奇猷 校释:“敦犹言敦厚。洽,合也。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ūn qià chóu mí
成语简拼 dqcm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古丑女名。因其敦厚和合与人无仇,故名。糜,通“ 靡 ”。《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漆赬,垂眼临鼻,长肘而盭。 陈侯 见而甚説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陈奇猷 校释:“敦犹言敦厚。洽,合也。讎,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厚道,笃厚:~朴。~厚。~实。 诚心诚意:~聘。~请。 督促:“使虞~匠”。~劝。~促。 姓。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跟人联系,商量:面~。接~。 谐和:融~。 广博,周遍:博识~闻。 沾湿,浸润:内~五脏。

粥:肉~。~沸(形容混乱纷扰)。 烂,碎:~烂。~躯(牺牲生命)。~灭。 浪费:~费。 姓。

不黏的黍(亦称“穄”):~子。~黍。~子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敦』

《廣韻》《集韻》𠀤都昆切,音墩。 《說文》作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  又《五經文字》敦,厚也。 《易·臨卦》敦臨吉。 《疏》厚也。  又《詩·邶風》王事敦我。 《釋文》韓詩云:敦,迫也。鄭都回反,猶投擲也。  又《爾雅·釋詁》敦,勉也。 《疏》敦者,厚相勉也。 《前漢·揚雄傳》敦衆神使式道兮。 《註》師古曰:敦,勉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史記·歷書註》敦,盛也。  又《揚子·方言》敦,大也。  又姓。 《廣韻》敦洽,衞之醜人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回切,音堆。 《詩·豳風》敦彼獨宿。 《傳》敦敦然獨宿也。  又《詩·魯頌》敦商之旅。 《箋》敦,治也。  又《莊子·說劒篇》今日試使士敦劒。 《註》敦,斷也。  又《廣韻》度官切《集韻》《韻會》《正韻》徒官切,𠀤音團。 《詩·豳風》有敦瓜苦。 《傳》敦,猶專專也。 《疏》敦,是瓜繫蔓之貌,言瓜繫於蔓,專專然也。 《釋文》徒丹反。 《朱傳》音堆。  又《詩·大雅》敦彼行葦。 《傳》聚貌。 《釋文》徒端反。  又《集韻》徒渾切,音屯。 《詩·大雅》鋪敦淮濆。 《箋》當作屯。 《揚雄·甘泉賦》敦萬騎於中營兮。 《註》敦與屯同。𨻰也。  又《類篇》敦煌,郡名。  又《集韻》《韻會》𠀤丁聊切,音雕。 《詩·大雅》敦弓旣堅。 《傳》敦弓,畫弓也。天子敦弓音彫。 《疏》敦與彫,古今之異。  又《詩·周頌》敦琢其旅。 《疏》敦雕古今字。 《朱傳》音堆。  又《集韻》都內切,音對。 《儀禮士昏禮》黍稷四敦皆蓋。 《禮·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 《註》敦音對。黍稷器。 《疏》敦與瑚璉簠簋連方,故云黍稷器也。  又《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註》敦,槃類,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又《集韻》大到切,音道。幬,或作敦。覆也。 《周禮·春官·司几筵》每敦一几。 《註》敦讀曰燾。覆也。  又《集韻》杜皓切,音稻。  又𨻰留切,音儔。義𠀤同。  又《集韻》《正韻》𠀤杜本切,音盾。 《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註》謂驩兜渾敦,不開通之貌。 《疏》混沌與渾敦,字之異耳。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困切。通作頓。 《爾雅·釋丘》丘一成爲敦丘。 《疏》詩衞風氓篇,至于頓丘,是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註》敦,音頓。 《史記·歷書註》困敦,混沌也。  又《莊子·列禦𡨥》敦杖蹙之。 《音義》敦,音頓。司馬云:豎也。  又《集韻》主尹切,音準。淳,或作敦。 《周禮·天官·內宰》出其度量淳制。 《註》故書淳爲敦。杜子春讀敦爲純。純者,謂幅廣也。  又《集韻》他昆切。憞,或省作敦。憞者,恨心不明也。  又《韻補》叶都鈞切。 《崔瑗·南陽文學頌》我國旣淳,我俗旣敦。  又叶亭年切。 《蘇軾·祭同安郡夫人文》嗣爲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旣備,母儀甚敦。

『洽』

《唐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韻會》《正韻》胡夾切,𠀤音狹。和也,合也。 《詩·小雅》洽比其鄰。  又霑也。 《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正義》洽,謂沾漬優渥,洽于民心,言潤澤多也。  又《後漢·杜林傳》京師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註》洽,徧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又《集韻》葛合切,音閤。水名。亦作郃。 《詩·大雅》在洽之陽。  又《韻補》叶胡急切,音覡。 《傅遐皇初頌》歌九功,舞八佾,鴻澤普,皇恩洽。  又叶胡頰切,音協。 《顏延之·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文敎迄巳優洽。泰階之平可升,興王之軌可接。

『糜』

《廣韻》靡爲切《集韻》《韻會》《正韻》忙皮切,𠀤音靡。 《說文》黃帝初敎作糜。 《釋名》糜,煑米使糜爛也。 《博雅》糜,糏也,饘也。 《禮·月令》行糜粥飲食。 《史記·封禪書》施糜之屬。 《註》施糜粥之神。 《風土記》俗尙以赤豆爲糜,所以象色也。  又爛也。 《孟子》糜爛其民。 《前漢·賈山傳》無不糜滅。  又與靡通。 《禮·少儀》國家靡敝。 《疏》靡爲糜,謂財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  又與眉同。 《前漢·王莽傳》赤糜聞之,不敢入界。 《註》糜,眉也。古字通用。 《集韻》或作𩞁、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