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āo shān zhèn hǔ
成语注音 ㄑ一ㄠ ㄕㄢ ㄓㄣˋ ㄏㄨˇ
成语简拼 qszh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strike at the mountain to frighten the tiger
成语结构  连动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成语典故

故意采取警告性的行动,以震撼对方。《儿女英雄传》三一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亦作“敲山震虎”。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四章:“李自成决定先攻打这座山寨,不仅为着它富甲一方,也为的先攻下它有敲山震虎的作用,使别的山寨不敢再抗不借粮。”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打,击:~打。~击。~诈。~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门砖。~骨吸髓。旁~侧击。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搬动,挥动:~动。~荡。~幅。~臂。~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奋起,兴起:~奋。~作。~兴(xīng )。~~有辞。 古同“赈”,救济。 古同“震”,威震。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穴(喻危险境地)。~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狼(喻凶残的人)。~头蛇尾。~踞龙盘。龙腾~跃。 勇猛、威武:~将。~势。~劲。~威。~~。~气。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敲』

《廣韻》口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交切,𠀤音骹。 《說文》橫擿也。 《徐鉉曰》從旁橫擊也。 《類篇》擊也。 《左傳·定二年》奪之杖以敲之。 《賈誼·過秦論》執敲扑以鞭笞天下。 《註》短曰敲,長曰扑。  又《揚子·方言》楚凡棄物謂之敲。  又《廣韻》苦敎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敎切,𠀤音檄。義同。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振』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震。 《說文》舉救也。 《增韻》拯也。 《易·蠱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註》濟民養德也。 《禮·月令》振乏絕。 《前漢·元帝紀》振業貧民。 《註》振起之,令有作業。  又《說文》一曰奮也。 《廣韻》裂也,又動也。 《易·恆卦》振恆。 《禮·月令》孟春蟄蟲始振。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五曰振祭。 《註》至祭之末,但擩肝鹽中振之,謂將食者旣擩,必振乃祭也。 《爾雅·釋言》振,訊也。 《註》當作迅。謂奮迅。  又同震。 《戰國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史記·五帝紀》振驚朕衆。  又整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 《疏》振,拂去塵也,臣不豫愼,將文書簿領於君前,臨時乃拂整也。  又發也。 《左傳·文十六年》振廩同食。 《莊子·田子方》是必有以振我也。  又收也。 《禮·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 《註》兵入收衆專於農也。◎按書傳云:振旅言整衆。  又止也。 《詩·小雅》振旅闐闐。 《箋》戰止將歸。  又振旅伐鼓。振,猶止也。  又《爾雅·釋言》振,古也。 《詩·周頌》振古如兹。 《箋》振亦古也。  又鳥羣飛貌。 《詩·周頌》振鷺于飛。  又州名。 《寰宇記》瓊州府有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振州。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之人切,音眞。厚也。 《詩·周南》宜爾子孫振振兮。 《傳》仁厚也。 《又》振振公子。 《傳》信厚也。  又盛貌。 《左傳·僖五年》均服振振。  又上聲。 《集韻》《正韻》𠀤止忍切,音軫。與袗通。襌也。 《禮·玉藻》振絺綌,不入公門。  又叶諸延切,音旃。 《𨻰琳·柳賦》救斯民之絕命,擠山岳之隕顚。匪神武之勤恪,幾踣斃之不振。

『虎』

《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𠀤音滸。 《玉篇》惡獸也。 《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徐鉉註》象形。 《易·乾卦》風從虎。 《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 《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又灘名。 《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又山名。 《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又便器名。 《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又與琥通。 《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 《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 《干祿字書》通作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