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髓洒膏


   比喻倾家荡产。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āo suǐ sǎ gāo
成语注音 ㄑ一ㄠ ㄙㄨㄟˇ ㄙㄚˇ ㄍㄠ
成语简拼 qssg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敲髓灑膏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倾家荡产。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成语典故

比喻倾家荡产。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打,击:~打。~击。~诈。~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门砖。~骨吸髓。旁~侧击。

骨头的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骨~。精~(喻精华)。 像骨髓的东西:脊~。脑~。延~(后脑的一部分)。 植物茎的中心部分,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同“洗”,洗涤。

肥,肥肉:~粱(肥肉、细粮)。~腴。~沃。 脂油:春雨如~。~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肓。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油。 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笔。~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敲』

《廣韻》口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交切,𠀤音骹。 《說文》橫擿也。 《徐鉉曰》從旁橫擊也。 《類篇》擊也。 《左傳·定二年》奪之杖以敲之。 《賈誼·過秦論》執敲扑以鞭笞天下。 《註》短曰敲,長曰扑。  又《揚子·方言》楚凡棄物謂之敲。  又《廣韻》苦敎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敎切,𠀤音檄。義同。

『髓』

《集韻》同𩪦。 《釋名》髓,遺也,遺,〈氵匱〉也。 《前漢·禮樂志》浹肌膚而臧骨髓。

『洒』

《廣韻》《正韻》所買切《集韻》《韻會》所蟹切,𠀤音曬。 《說文》滌也。 《詩·唐風》弗洒弗掃。  又《正韻》沙下切,沙上聲。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典切,音銑。肅恭貌。 《禮·玉藻》君子之飮酒,受一爵而色洒如也。  又水深曰洒。 《爾雅·釋丘》望厓洒而高岸。  又《集韻》先見切,音霰。 《禮·內則》屑桂與薑,以洒諸上而鹽之。  又蘇很切。驚貌。 《莊子·庚桑楚》洒然異之。亦作悉禮反。  又洒洒,寒慄貌。 《素問》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時寒。  又《唐韻》《集韻》先禮切《正韻》想禮切。𠀤與洗同。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壹以待人。  又雪也。 《孟子》願比死者一洒之。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取猥切。與漼同。鮮貌。一曰高峻貌。 《詩·邶風》新臺有洒。  又《集韻》思晉切,音信。與汛同。詳汛字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蟹切,音洒。 《說文》汛也。 《詩·大雅》灑埽庭內。 《註》言以水灑地而埽,令塵不起也。  又分也。 《張衡·南都賦》開竇灑流。  又風汎物也。 《陸機·演連珠》時風夕灑。  又灑釣。 《潘岳·西征賦》灑釣投網。 《註》灑,亦投也。  又灑然,驚貌。 《莊子·庚桑楚》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通作洒。  又《爾雅·釋樂》大瑟謂之灑。  又《廣韻》《正韻》沙下切《集韻》《韻會》所下切,𠀤沙上聲。落也,汛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所綺切,音躧。義同。  又與洗通。 《謝朓詩》輕生諒昭灑。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所寄切,音𩎉。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賣切,音曬。義𠀤同。  又《韻補》叶山宜切,音詩。 《楚辭·九歎》曾哀悽欷心離離兮,還顧高丘泣如灑兮。

『膏』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𠀤音高。 《說文》肥也。 《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 《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 《易·鼎卦》雉膏不食。 《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 《註》膏,肥也。 《又》夫膏𥹭之性,難正也。 《註》膏,肉之肥者。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 《註》狶膏,豬脂也。  又《博雅》人一月而膏。 《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 《註》心下爲膏。  又《正韻》澤也。 《博雅》膏,滑澤也。 《易·屯卦》屯其膏。 《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  又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 《詩·衞風》豈無膏沐,誰適爲容。  又甘也。 《禮·禮運》天降膏露。 《註》膏,猶甘也。  又凡樹理之白者皆曰膏。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 《註》鄭司農曰:膏物,謂楊柳之屬,理致且白如膏。  又五穀之滑者皆曰膏。 《山海經》西南黑水之閒,有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 《註》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  又《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𠀤音誥。潤也。 《詩·曹風》芃芃黍苗,隂雨膏之。 《釋文》膏,古報反。 《禮·內則》脂膏以膏之。 《釋文》膏之,古報反。◎按劉鑑經史動靜字音,凡脂膏之膏則讀平聲,用以潤物曰膏,則讀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