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将搴旗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ǎn jiàng qiān qí
成语注音 ㄓㄢˇ ㄐ一ㄤˋ ㄑ一ㄢ ㄑ一ˊ
成语简拼 zjqq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斬將搴旗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成语示例


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成语典故

犹言骁勇杀敌。《三国演义》第五三回: “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降汉,跟随的儒生百余人。叔孙通迟迟不为引见,而专引见一些壮士,相从的儒生不高兴,骂叔孙通。“叔孙通闻之,乃谓曰: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 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 搴(qian):拔取。汉初,随叔孙通降汉的儒生对叔孙通专引见武士不满,叔孙通对他们说: 现在汉王争夺天下,正需征战之士,日后时机到来,再推荐你们。 并列 搴,拔取。斩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英勇善战。语出汉·李陵《答苏武书》:“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张凤雏《沙滩上的脚印》:“彭德怀元帅,在朝鲜半岛~,使美军不敢越雷池一步。”△褒义。多用于描写战场上英勇常胜。也作“斩将刈旗”、“斩将夺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砍断:~断。~首。~决。~除。~草除根。~钉截铁。先~后奏。披荆~棘。

快要:~要。~至。~来。即~。 带领,扶助:~雏。扶~。~军。 拿,持:~心比心。 把:~门关好。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保养:~养。~息。 兽类生子:~驹。~小猪。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又,且:~信~疑。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刚,刚刚:~~。~才。 姓。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拔取:斩将~旗。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搴』

《集韻》《韻會》𠀤丘虔切,音愆。取也。一曰縮也,拔也。與攓同。 《史記·河渠書》搴長茭兮沈美玉。 《前漢·季布傳贊》身履軍搴旗者數矣。 《註》謂勝敵拔取旗也。 《楚辭·九歌》搴芙蓉兮木末。  又姓。漢將搴揚。  又《正韻》苦堅切,音牽。義同。  又《唐韻》《正韻》九輦切《集韻》《韻會》九件切,𠀤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  又草名。 《爾雅·釋草》搴柜朐。  又《集韻》已仙切,音鸇。引取也。互見㩃攓二字註。

『旗』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奇。 《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 《釋名》熊虎爲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 《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旗。 《又》師都建旗。 《註》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旗也。 《註》旗,表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註》兩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爲旌表。  又姓。 《廣韻》齊卿子旗之後,漢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與箕同。 《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旗翼。 《註》旗,讀爲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韻補》叶渠尤切。 《班固·西都賦》乗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按《說文》旗从㫃其聲,訓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也。旂从㫃,斤聲,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分旗,旂爲二。《正字通》云:周禮九旗所畫異物,所建異名,各有等差。雖旌旄之通稱,而制度自別,未可合爲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