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线珍珠


   比喻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纷纷落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uàn xiàn zhēn zhū
成语简拼 dxzz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纷纷落下。


成语示例


字说不出,那眼泪一似~一般,只将一只手回过去指着黛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仙吕·桂枝香》:“泪痕流,滴破芙蓉面,却似珍珠断线头。”


成语典故

形容泪珠纷落。《红楼梦》九七回:“紫鹃欲说话时,惟有喉中哽咽的分儿,却一字说不出,那眼泪一似断线珍珠一般,只将一只手回过去指着黛玉。”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珠玉等宝物:~宝。~珠。奇~异宝。席~待聘(“席珍”,坐席上的宝石,喻怀才待用)。 宝贵的,贵重的:~贵。~奇。~稀。~闻。~玩(贵重的供赏玩的东西)。 重视,爱惜:~视。~爱。~重(zhòng)。~存。~藏(cáng)。 精美的食物:~羞(亦作“珍馐”)。八~。

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宝。~花。夜明~。~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像珠子的东西:汗~。泪~。露~。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断』

《玉篇》同斷。俗字。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音短。 《說文》作𣃔。截也。 《書·盤庚》乃斷棄汝。 《傳》斷,絕也。 《詩·商頌》是斷是遷。 《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𠀤音𩏇。絕也。 《羣經音義》旣絕曰斷。 《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 《易·繫辭》其利斷金。 《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𠀤音段。義同。  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𠀤音鍛。決也。 《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 《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 《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叶多卷切。 《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叶徒眷切。 《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

『珍』

《唐韻》陟鄰切《集韻》知鄰切,𠀤音眞。 《說文》寶也。 《玉篇》貴也,美也,重也。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盧諶詩》不待卞和顯,自爲命世珍。  又瑞也。 《詩·周頌·將受厥明傳》我周家大受其光明,謂爲珍瑞,天下所休慶也。  又《爾雅·釋詁》珍,獻也。  又奇也。 《書·旅獒》珍禽奇獸,不育于國。 《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食必坐二子於其側而食之,有珍怪之食。 《註》珍怪,猶奇異也。  又《正字通》食之美者亦曰珍。 《禮·王制》八十常珍。 《註》常食皆珍味也。 《又》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註》九十者,專指有爵者,言天子就而問,珍味從之以往,致尊養之義也。  又《周禮·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註》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也。 《陸佃云》珍用八物,牛羊麋鹿麕豕狗狼。  又坤珍,洛書也。 《後漢·班固傳》聖皇乃握乾符,闡坤珍。  又《正字通》州名。漢牂牁郡,唐置珍州。  又《字彙補》讀作鎭。 《周禮·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 《註》杜子春云:珍,當作鎭。  又《韻補》叶張連切,音邅。 《𨻰琳馬瑙勒賦》遭時顯價冠世珍兮,君子窮達亦時然兮。 《玉篇》俗作珎。 《五音集韻》俗作𤤽。

『珠』

《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𠀤音朱。 《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 《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𪔀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 《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 《書·禹貢》淮夷𧓍珠曁魚。 《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又《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又《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𩶯𩶆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 《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 《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 《註》珠澤在越巂。 《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又木名。 《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 《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又連珠,文家篇名。 《傅𤣥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 《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又《韻補》叶音周。 《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