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一去不返的人或事物。
清 骆绮兰《春闺》诗:“何处风筝吹断线,飘来落在杏花枝。”
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古越高昌寒食生《乘龙佳话.还宫》:“奴待要上秦台吹箫跨凤,却做了断线风筝落了空。”亦作“断线鹞子”。《醒世恒言》卷一三:“若是这厮识局知趣,见机而作,恰是断线鹞子,一般再也不来,落得先前受用了一番,且又完名全节,再去别处利市,有何不可。”亦作“线断风筝”。元.关汉卿《金线池》三折:“掴着手分开云雨,腾的似线断风筝。”《醒世恒言》卷三一:“郑信打扮了,坐在篮中,辘轳放将下去。铃响绞上来时,不见了郑信。那井中黑气也便不起。大尹再教放下篮去取时,杳无踪迹。一似石沉大海,线断风筝。” 偏正 比喻一去不回还的物或人。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像样点的好意思总像~似的收不回来。”△用于描写不回还的物或人。→泥牛入海。也作“断线鹞子”。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玉篇》同斷。俗字。 《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𠀤音短。 《說文》作𣃔。截也。 《書·盤庚》乃斷棄汝。 《傳》斷,絕也。 《詩·商頌》是斷是遷。 《疏》於是斬斷之。 又《廣韻》《正韻》徒管切《集韻》《韻會》杜管切,𠀤音𩏇。絕也。 《羣經音義》旣絕曰斷。 《釋名》斷,段也。分爲異段也。 《易·繫辭》其利斷金。 《疏》其纖利能斷截於金。 又《集韻》徒玩切《正韻》杜玩切,𠀤音段。義同。 又《廣韻》丁貫切《集韻》《韻會》《正韻》都玩切,𠀤音鍛。決也。 《易·繫辭》以斷天下之疑。 《疏》決斷天下之疑。 又《書·秦誓》斷斷猗無他技。 《疏》斷斷,守善之貌。 又《周禮·地官·司徒》凡萬民之不服敎,而有獄訟者,與有地治者,取而斷之。 又《韻補》叶多卷切。 《白居易·寄元九詩》一病經四年,親友書信斷。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又叶徒眷切。 《鮑照·擬古》居人掩閨臥,行子中夜飯。野風吹秋木,行子心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