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晋 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陶潜《桃花源记》:“〔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询问渡口。后以“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徐枕亚《玉梨魂》三○章:“前门则久为铁将军所据,无人问津,门上恐已生莠草也。” 兼语 津,渡口。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索或尝试。也指无人过问也显得冷清。语本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例]这本书,一直摆在书架上,~。△多用于探索、尝试方面。→打入冷宫 ?载酒问字 移樽就教一呼百诺 趋之若鹜。也作“问津无人”。 解释 津:渡口。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没有人再 感兴趣。 出处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他顺着溪水 前进,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没有别的杂树,地上香草鲜艳 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叠。渔人觉得这种美景很奇异,就再往 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后来,渔人在桃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 进了山洞,发现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 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的女的 穿戴完全像桃源之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悠闲。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非常惊奇,热情款待。渔人住了几天, 告辞离去。桃源中人给他说:“这里的情况不要对其他人说。”渔 人出来后,沿着旧路回去,一 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 向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 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 做的标记,最终却迷失了方向, 没有找到原来的路。南阳刘子 骥是个名士,听到这件事,也 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 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反义 趋之如鹜 例句 这几本书一直摆在书架 上,无人问津。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渡水的地方:~渡。关~。~要。问~。 口液,唾液:~液。~~有味。 汗:遍体生~。 滋润,补:~润。~贴。 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人』《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津』《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𠀤音蓁。 《說文》渡也。 《書·泰誓》大會于孟津。 《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 又潤也。 《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 又星次名。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星名。 《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 又河津。 《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爲龍。 又楚地名。 《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敗于津。 又觀津,縣名。 《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爲縣,屬信都郡。 又濟渡後學之意。 《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又津津,溢也。 《莊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猶有惡。 又《韻補》叶將先切,音牋。 《黃庭經》中有童子冥上𤣥,主諸六府九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