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之一格。 清 俞敦培 《酒令丛钞·雅令》:“各诵古人五七言絶句,通首不得有口字偏旁,误则一口罚一杯;‘裊裊城边柳’、‘爆竹声中一岁除’、‘ 锦城 丝管日纷纷’。”
酒令之一格。 清 俞敦培 《酒令丛钞·雅令》:“各诵古人五七言絶句,通首不得有口字偏旁,误则一口罚一杯;‘裊裊城边柳’、‘爆竹声中一岁除’、‘ 锦城 丝管日纷纷’。”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法~。朝(zhāo)~夕改。 古代官名:县~。~尹。尚书~。 使,使得:~人兴奋。 时节:时~。节~。 美好,善:~名。~辰。~闻(好名声)。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尊。~堂。~岳。~郎。~爱。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如梦~。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口』《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令』《集韻》《正韻》𠀤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 《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 《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又三令。 《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又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爲令,以下爲長。 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又善也。 《詩·大雅》令聞令望。 《左傳·成十年》忠爲令德,非其人猶不可,况不令乎。 又姓。 又《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𠀤音零。厮役曰使令。 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又令狐,亦地名。 又令狐,複姓。 又《詩·齊風》盧令令。 《註》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又與鴒通。 《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卽鶺鴒鳥。 又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又《集韻》郞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又《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𠀤音連。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又《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又叶呂張切,音良。 《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叶下邦。 《說文》載卩部。从亼从卩。發號也。 《徐曰》亼卽集字,人而爲之節制。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