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庸赘述


   用不着多说。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wú yōng zhuì shù
成语注音 ㄨˊ ㄩㄥ ㄓㄨㄟˋ ㄕㄨˋ
成语简拼 wyz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無庸贅述
成语英文 need not elaborate(need not enlarge upon it)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用不着多说。



成语示例


这个道理简单明了,无庸赘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需要:无~细述。无~讳言。 岂,怎么:~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调。 功劳:~绩(功绩)。 古同“佣”,雇佣。

讲话,陈说,叙~。~评。描~。论~。综~。~职。~而不作。 修纂:著~。 循,顺行:“报我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无』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庸』

《唐韻》《廣韻》余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𠀤音容。 《說文》庸,用也。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傳》將登用之。 《莊子·齊物論》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 《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 《傳》庸,功也。 《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 《註》國功曰功,民功曰庸。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註》安有功者。  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又《爾雅·釋詁》勞也。 《疏》謂勞苦。  又《釋訓》庸庸,勞也。 《疏》有功庸者皆勞也。 《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 《箋》庸,勞也。  又《廣韻》和也。 《禮·中庸疏》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  又《集韻》愚也。 《史記·周勃傳》才能不過凡庸。  又豈也。 《左傳·莊十四年》庸非貳乎。 《前漢·文帝紀賜尉佗書》雖王之國,庸獨利乎。  又租庸賦法。 《唐書·食貨志》用民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  又水庸。 《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 《註》水庸,溝也。 《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  又國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滅庸。 《註》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又庸浦,地名。 《左傳·襄十三年》戰于庸浦。  又姓。 《姓譜》庸國子孫,以姓爲氏。 《前漢·儒林傳》膠東庸生。  又與鄘通。 《前漢·地理志》遷邶庸之民於𨿅邑,故邶庸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按《毛詩》作鄘。  又與墉通。 《詩·大雅》因是謝人,以作爾庸。 《註》庸,城也。 《禮·王制》附于諸侯曰附庸。 《註》附庸,小城也。  又與傭通。 《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於齊。 《註》師古曰:謂庸作受顧也。 《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 《註》師古曰庸即謂賃作者保謂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與鏞通。 《詩·商頌》庸鼓有斁。 《傳》大鐘曰庸。  又叶于方切,音央。 《𨻰琳·車渠椀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德兼聖哲,行應中庸。

『述』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食律切,音術。 《說文》循也。 《論語》述而不作。 《中庸》父作之,子述之。  又《廣韻》著述也。 《正韻》修也,纘也,譔也。凡終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 《禮·樂記》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又》述者之謂明。 《儀禮·士喪禮》筮人許諾述命。 《註》旣受命而申言之曰述。  又𨻰也。 《孟子》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又冠名。 《後漢·輿服志》通天冠前有山展筩,爲述。記曰:知天者冠述。  又通作術。 《禮·祭義》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 《註》術,當爲述。  又姓。 《風俗通》魯大夫仲述之後。  又叶樹僞切,音瑞。 《曹植·酒賦》安沈湎而爲娛,非往聖之所述。闢酒誥之明戒,同元凶之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