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適: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后汉书·刘梁传》:“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適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心平志谕,无適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 并列 適,厚;莫,薄。指没规定该如何,也没规定不该如何,多指在坚持一定的目标下,善用灵活权宜手段。语本《论语·里仁》:“君子之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后汉书·刘梁传》:“是以君子之于事也,必考之以义焉。”△多用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方面。→模梭两可 不置可否
切合,相合:~當。~齡。~銷。~度(dù)(程度適當)。~應(適合客觀條件或需要)。 舒服:~意。舒~。 剛巧:~中。~值(恰好遇到)。~可而止。 剛纔,方纔:~才(剛纔)。~間。 往,歸向:無所~從。 舊稱女子出嫁:~人。
專主,作主。《呂氏春秋•下賢》:“帝也者,天下之適也。” 同“嫡”。正妻所生的兒子。
不要:~哭。 没有,无:~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 不,不能:~如。~逆。~须有。~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爱~能助。 古同“漠”,广大。 姓。
古同“暮”。
《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適』《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施隻切,音釋。 《說文》之也。 《廣韻》往也。 《正韻》如也,至也。 《詩·鄭風》適子之館兮。 《禮·曲禮》將適舍,求毋固。 又《廣韻》樂也。 《正韻》安便也,自得也。 《詩·鄭風》適我願兮。 《莊子·大宗師》適人之適,不自適其適。 又從也。 《書·多士》惟我事不貳適。 《註》言割殷之事無私心,一于從帝而無貳也。 《左傳·昭十五年》民知所適。 又《正韻》適然,猶偶然也。 《書·康誥》乃惟眚災適爾。 《註》適,偶也。 又事之常然者。亦曰適然。 《前漢·贾誼傳》以是爲適然耳。 又《韻會》適來,猶爾來也。 又甫爾之辭。 《唐書·武元衡傳》適從何來。 又《廣韻》善也。 《韻會》貢得其人曰適。 《前漢·武帝紀》貢士有一適,再適,三適。 又《正字通》關西謂補滿曰適。 《前漢·黄霸傳》馬不適士。 《註》馬少士多,不相補滿。 又《玉篇》女子出嫁也。 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𠀤音的。與嫡同。 《詩·大雅》天位殷適。 《註》殷適,殷之嫡嗣也。 《禮·檀弓》扶適子,南面而立。 又適士,上士也。 《禮·祭法》適士二廟。 又適室,正寢也。 《禮·檀弓》哭之適室。 又《韻會》主也,專也。 《論語》無適也。 《詩·衞風》誰適爲容。 又《小雅》誰適與謀。 又《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𠀤音狄。與敵同。 《禮·燕義》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史記·田單傳贊》始如處女,適人閉戸。後如脫兔,適不敢距。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與謫同。 《詩·商頌》勿予禍適。 又《孟子》人不足與適也。 又《集韻》他歷切,音惕。適適然,驚貌。 《莊子·秋水篇》適適然驚。 又《集韻》之石切,音隻。往也。 又叶式吏切,音世。 《揚子·太𤣥經》銳首銳于時,得其適也。銳東亡西,不能迴避也。 又叶式列切,音設。 《韓愈·進學解》紆餘爲姸,卓犖爲傑。較短量長,惟器是適。 又叶施灼切,音爍。 《陸機·演連珠》煙出夫火,非火之和。情生于性,非性之適。故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
『无』《唐韻》武夫切,音巫。 《說文》𣞣,亡也。奇字,无通𣞣。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易·乾卦》无咎。 《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 《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𠀤音巫。 《說文》亡也。 《玉篇》不有也。 《書·舜典》剛而無虐,𥳑而無傲。 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 《註》虛無皆有閒隙。 《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 《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 《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 《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 《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 《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 《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 《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 《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𣞣本古文蕃𣞣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𣠮,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𣞣,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莫』《唐韻》慕各切《集韻》《正韻》末各切,𠀤音寞。 《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 《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又定也。 《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謀也。 《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又《博雅》强也。 《論語》文莫吾猶人也。 《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 《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 《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 《註》莫,勉之也。 又削也。 《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 又《博雅》莫莫,茂也。 《詩·周南》維葉莫莫。 《註》莫莫,茂密之貌。 又《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 《註》莫,大也。 又姓。 《通志·氏族略》卽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 又《史記·夏本紀註》五湖之一有莫湖。 又與瘼通。 《詩·小雅》莫此下民。 又與幕通。 《史記·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又《說文》莫故切。同暮。 《易·夬卦》莫夜有戎。 又菜也。 《詩·魏風》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註》音暮。 《陸璣疏》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爲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閒謂之莫。 又通膜。 《禮·內則》去其皽。 《註》皽謂皮肉之上魄莫也。 又《韻會》莫白切,音陌。靜也。 《詩·小雅》君婦莫莫。 《註》言淸靜而敬至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德正應和曰莫。 又《唐韻古音》平聲,音謨。《漢書》註引《詩》聖人莫之作謨。 《直音》作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