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指太阳;薄:迫近;崦嵫:山名,在今甘肃省天山县西,古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迫近崦嵫山。比喻人已到暮年或事物已到尽头。
日:指太阳;薄:迫近;崦嵫:山名,在今甘肃省天山县西,古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迫近崦嵫山。比喻人已到暮年或事物已到尽头。
一会,~。尹痴鸳约齐在席众人,特地过访张秀英,惟齐府几个亲戚辞谢不去。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四十回
战国·楚·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黄金台》:“日薄崦嗞,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辄低回睠顾。”
薄:迫近。崦嵫:山名。传说中日落之处。太阳快要落山了。也比喻人到暮年或事物临近衰亡。语本《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主谓 薄,迫近。崦嵫,山名,古代指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迫近崦嵫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衰微的事物即将死亡或灭亡。语本《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黄金台》:“~,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辄低回睠顾。”△贬义。多用于描写衰败死亡。→日落西山 日薄西山 日薄虞渊?日升月恒 如日方升 如日中天 旭日东升 方兴未艾 蒸蒸日上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与“夜”相对:~班。 天,一昼夜:多~不见。今~。~程。 某一天:纪念~。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时候:春~。往~。 每天,一天一天地:~记。~益。 特指“日本国”。
厚度小的:~片。~饼。 冷淡,不热情:~待。 味道淡:酒味很~。 土地不肥沃:~田。
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 不庄重,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 轻视:鄙~。厚今~古。 不充实,不坚强:~弱。 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 同“箔”,帘子。 姓。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嵫〕a.山名,在中国甘肃省;b.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如“日薄~~”。
〔崦~〕见“崦”。
《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𠀤音𦨙。 《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博雅》君象也。 《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 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說卦》離爲火爲日。 《周禮·天官·九𡣕註》日者天之明。 《禮·祭義》日出於東。 《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 《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 《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 《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 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 《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 又《洪範》五紀,三曰日。 《傳》紀一日。 《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爲一日。 又《禮·曲禮》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 《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爲剛,乙丁己辛癸五偶爲柔也。 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 《註》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 又《左傳·文七年》日衞不睦。 《註》日,往日也。 又《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 《註》皆典歷數者。 又《史記·日者傳註》卜筮占𠋫時日,通名日者。 又《集韻》而力切,音眲。義同。 又《韻補》叶而至切。 《李嵩·述志賦》審機動之至微,思遺餐而忘寐。表略韻於納素,託精誠於白日。 《類篇》唐武后作𡆠。
『薄』《唐韻》傍各切,音泊。林薄也。 《楚辭註》林草不交錯曰薄。 《揚雄·甘泉賦》列新雉于林薄。 《註》草叢生曰薄。 又簾也。 《禮·曲禮》帷薄之外不趨。 《史記·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爲生。 《索隱曰》織蠶薄也。 又厚薄。 又少也。 《詩·周南》薄澣我衣。 又聊也。 《詩·周南》薄言采之。 又輕也。 《前漢·董仲舒傳》愍世俗之靡薄。 又嫌也。 《前漢·張安世傳》薄朕忘故。 又《揚子·方言》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 又《博雅》薉也。 又集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奄薄水渚。 又《史記·蘇秦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又被也。 《書·益稷》外薄四海。 又水名。 《山海經》蟲尾之山,薄水出焉。 又姓。 《史記·外戚世家》薄太后父,吳人,姓薄氏。 又亭名。 《後漢·郡國志》滎陽有薄亭。 又草名。薄荷,見荷字註。 又通亳。 《禮·郊特牲》薄社北牖。 《註》殷社。 《荀子·議兵篇》湯以薄,武以鎬。 又迫各切,音博。廹也。 《易·說卦傳》雷風相薄。 《左傳·僖二十四年》薄而觀之。 又迫晚曰薄暮。 又侵也。 《荀子·天論篇》寒暑未薄而疾。 又匹各切,音粕。 《詩·齊風》載驅薄薄。 《傳》疾驅聲也。 又薄革切,同欂。壁柱也。 《爾雅·釋宮》屋上薄謂之筄。 又《唐韻古音》讀蒲。《書》序:成王旣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左傳》《史記》作薄姑。
『崦』《廣韻》央炎切《集韻》《韻會》衣簾切《正韻》衣炎切,𠀤音淹。崦嵫,山名。 《山海經》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處。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註》勿使日入也。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於檢切,音揜。義同。 《正字通》本作崦。 《集韻》或作𡹮。通作弇。
『嵫』《廣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𠀤音咨。崦嵫,山名。日所入處。見前崦字註。 又嵫山,在嵫陽縣北。 又嵫釐,峻險貌。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崱屴嵫釐。◎按《王賦》嵫釐𡸟釐互見,音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