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昏迷不醒”。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见“昏迷不醒”。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度桥便入黑洞中……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
天刚黑的时候:黄~。~晓(朝夕。亦指明暗)。~定晨省(xǐng )(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暗而无光:~暗。~黑。 惑乱:~愦。~聩。~庸。 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厥(亦称“晕厥”)。~乱。 古同“婚”,婚姻。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信。~糊。~津。~惘。~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执~不悟。 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恋。入~。 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棋~。革新~。 使人陶醉:景色~人。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地方行政区域:~份。~会。 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 简易,减免:~略。~称。~写。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b.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门下~。秘书~。 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
检查:反~(检查自己)。~察(考察)。吾日三~吾身。 知觉,觉悟:~悟。发人深~。 看望父母、尊亲:~亲。~视。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昆切,音閽。 《說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爾雅·釋詁》昏,代也。 《註》代,明也。 《疏》日入後二刻半爲昏,昏來則明往,故云代明。 《釋名》昏,損也,陽精損減也。 《周禮·秋官·司寤氏註》日入三刻爲昏,不盡三刻爲明。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 又《詩·邶風》宴爾新昏。 《儀禮·士昏禮註》士娶妻之禮,以昏爲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隂來,日入三商爲昏。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昏媾、姻亞。 《註》妻父曰昏,重昏爲媾,婚父曰姻,兩婿相謂曰亞。 又《書·益稷》下民昏墊。 《傳》昏瞀墊溺。 又《書·盤庚》不昏作勞。 《傳》昏,彊也。 又《書·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 《傳》昏,亂也。 《疏》昏閽於事必亂,故昏爲亂也。 又《左傳·昭十九年》札瘥夭昏。 《註》未名曰昏。 《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昏,謂未三月而死也。 又《集韻》呼困切,音𠉣。暗也。亦姓。 又《韻補》叶許云切。 《曹大家ɡū·東征賦》悵容與而久住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又叶許懸切。 《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隷首策亂,陳子籌昏。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𠀤音麛。 《說文》惑也。 《易·坤卦》先迷後得。 《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 《詩·小雅》俾民不迷。
『不』《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省』《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息幷切,騂上聲。 《說文》視也。 《爾雅·釋詁》察也。 《易·觀卦》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敎。 《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又《廣韻》審也。 《正字通》明也。 《列子·楊朱篇》實僞之辨,如此其省也。 又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 又《爾雅·釋詁》善也。 《詩·大雅》帝省其山。 《箋》省,善也。 《禮·大傳》省于其君。 《註》善于其君,謂免于大難也。 又《小爾雅》過也。 《史記·秦始皇紀》飾省宣義。 《註》飾,文飾也。省,過也。 又《博雅》省省,不安也。 《揚子·方言》秦晉之閒謂不安爲省省。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所景切,生上聲。禁署也。 《前漢·昭帝紀》帝姊長公主共養省中。 《蔡邕云》本爲禁中,避元后父名改曰省中。 《師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者當察視,不可妄也。 又《唐書·百官志》官司之別曰省,曰臺,如尚書,黃門,中書,祕書,殿中,內侍六省是也。 《韻會》本作𡨽。或作𨵥。 又《集韻》𥳑也。 《韻會》少也。 《左傳·僖二十一年》貶食省用。 《禮·鄉飲·酒義》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 《註》小減曰省。 《史記·李將軍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註》省,少也。 又《釋名》省,嗇也。曜嗇約少之言也。 又藕名。 《淸異錄》北戎藕止三孔,漢語轉譯其名曰省事三。 又姓。 《左傳》宋大夫省臧。 又與眚通。 《書·洪範》王省惟歲。 《史記·宋世家》作眚。 《公羊傳·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 《左傳》《穀梁》作眚。 又《集韻》息淺切,音蘚。同獮。秋田也。 《禮·玉藻》惟君有黼裘,以誓省。 《註》省,當爲獮。 《說文》本作𥅱。从睂省,从屮。 《徐鉉曰》屮,通識也。 《同文舉要》舊从目从屮,徹於目者,能省視。 又从少从目。凡物少經目則省事。眇同意。 《字彙補》又作①。①字原作屮下省。 《集韻》省古作𡮀。註見目部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