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美妙的言谈。
比喻美妙的言谈。
唐·冯贽《云仙杂记·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唐·冯贽《云仙杂记?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一年的第一季:~季(农历正月至三月)。~节。~色。~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两性相求的欲望:~心。怀~。 生机:大地回~。 姓。
花,引申为华美:~华(花)。奇~异草。
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无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有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种类很多,海水和淡水里都有,极少数可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地方:水~。海~。小球~。~类植物。 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亦包括某些水生的高等植物:狸~。金鱼~。 指华丽的文彩、文辞:~思(多采的文思)。~丽。~绘(文采)。~井(中国传统建筑物天花板上一方一方的彩画)。~镜(指品评鉴别。亦称“藻鉴”)。辞~。~饰。 古代帝王冕上系玉的五彩丝绳:玉~。
《廣韻》昌脣切《集韻》《韻會》樞倫切,𠀤蠢平聲。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 《註》氣淸而溫陽。 《周禮·春官·宗伯疏》春者出生萬物。 《公羊傳·隱元年》春者何,歲之始也。 《註》春者,天地開闢之端,養生之首,法象所出。昏斗指東方曰春。 《史記·天官書》東方木主春。 《前漢·律歷志》陽氣動物,於時爲春。春,蠢也。物蠢生,廼動運。 又姓。 《何氏姓苑》春申君黃歇之後。 又酒名。 《唐國史補》酒有郢之富水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東春,劒南之燒春。 又花名。 《花木考》鸎粟別種名麗春。 又《集韻》尺尹切,音蠢。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皮侯而棲鵠,則春以功。 《註》春讀爲蠢。蠢,作也,出也。
『葩』《唐韻》普巴切,帊平聲。 《說文》華也。 《張衡·西京賦》披紅葩之狎獵。 又《韻補》叶滂禾切,音坡。 《張衡·思𤣥賦》天地絪縕,百卉含葩。叶下和字韻。 《類篇》一作苩,一作皅。
『丽』《集韻》麗古作丽。註詳鹿部八畫。 《唐韻》《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𠀤音隷。 《說文》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委麗兮。 《師古註》行步進止貌。 又《玉篇》偶也。 《易·兌卦》麗澤兌。 《註》麗,猶連也。 《周禮·夏官·校人》麗馬一圉。 《註》兩馬也。 《又》束帛麗皮。 《註》兩皮也。 《史世紀》太昊始制嫁娶麗皮爲禮。 《釋義》麗,偶數也。 又《玉篇》好也。 《廣韻》美也。 《楚辭·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 又《前漢·東方朔傳》以道德爲麗。 又《玉篇》數也。 《詩·大雅》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又《廣韻》著也。 《左傳·宣十二年》射糜麗龜。 《註》麗,著也。 又《正韻》附也。 《易·離卦》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又《禮·王制》郵罰麗于事。 《註》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於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又繫也。 《禮·祭義》祭之日,君牽牲,旣入廟門,麗于𥓓。 《註》麗,猶繫也。 又《玉篇》華綺也。 《正韻》華也。 《書·畢命》敝化奢麗,萬世同流。 《韓詩外傳》原憲謂子貢曰:仁義之匿,衣裘之麗,憲不忍爲也。 又《玉篇》施也。 《書·多方》不克開于民之麗。 《傳》不能開於民所施政敎。麗,施也。言昏昧。 又《正韻》光明也。 又地名。 《左傳·成十三年》晉師濟涇,及侯麗而還。 《註》侯麗,秦地。 又《前漢·地理志》樂浪郡華麗縣。 又與欐同。屋棟也。 《列子·力命篇》居則連麗。 又麗譙,高樓也。 《莊子·徐無鬼》君必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閒。 《前漢·陳勝傳註》樓,亦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爲麗譙。 又梁麗,車名。 《莊子·秋水篇》梁麗可以衝城,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又魚麗,陣名。 《左傳·桓五年》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爲魚麗之陳。 又《正韻》小舟也。 又姓,見《姓苑》。 又複姓。 《左傳·成十七年》晉厲公游于匠麗氏。 又《廣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正韻》鄰溪切,𠀤音離。 《釋名》麗,離也。言一目視天,一目視地,目明分離,所視不同也。 又高麗,國名。 《魏志》高句麗,在遼東之東。 《前漢書》作高句驪。 又山名。 《史記·黥布傳》布故麗山之徒也。或作驪。 又與鸝同。 《張衡·東京賦》麗黃嚶嚶。 《註》𪁐麗古字通。 又《集韻》憐題切,音黎。義同。 又《集韻》里弟切,音禮。蕭該說,彭蠡,澤名。古作彭麗。 又力智切,音詈。美也。 又《類篇》山宜切,音釃。㭊也。 又《集韻》郞狄切,音歷。縣名。 从丽,俗从兩日,非。 《六書正譌》丽,古麗字。相附之形,借爲伉麗。俗別作儷。
『藻』《唐韻》《韻會》𠀤子皓切,音早。 《說文》水草也。 《詩·召南》于以采藻。 《箋》藻之言澡也。 《陸璣云》生水底。 又《班固·東都賦》鋪鴻藻。 《陸機·文賦序》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 《註》《孔安國·尚書傳》曰:藻,水草之有文者,以喻文焉。 又《後漢·劉陶傳》武旅有鳧藻之士。 《註》鳧得水藻,言喜悅也。 又《韻會》今屋上覆橑,謂之藻井。 《風俗通》宮室象東井,刻荷蔆水草,所以厭火也。 《張衡·西京賦》蒂倒茄于藻井。 又藻藉,所以薦玉者。詳藉字註。 又姓。 《正字通》南北朝有藻重。 又《集韻》側絞切,音爪。義同,或作薻、𧅂。 《干祿字書》俗作𦸼。 又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