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āo rán ruò jiē
成语注音 ㄓㄠ ㄖㄢˊ ㄖㄨㄛˋ ㄐ一ㄝ
成语正音 “昭”,不能读作“zhào”。
成语简拼 zrrj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炤然若揭
成语英文 as clear as if it were exposed to view
成语法文 clair comme le jour(patent)
成语俄文 ясно само по себе(ясно как на ладони)
成语日文 だれの目(め)にも分(わ)かるほどあきらかである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成语典故

《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清楚楚。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子误子之误,昭然若揭矣。” 主谓 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揭,高举。明白、清楚得像高悬的日月。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事情清楚、明白。语本《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旷观中国有史以来,文明发达之迹,其事~也。”△多用于描写明显、易于识别的事物。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光明:~明。~~(➊明亮的样子,如“日月~~”;➋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使人~~”)。 明显,显著:~著。~彰。~布。~雪(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对,是:~否。不~。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诺(许诺,信守诺言)。 这样,如此:当~。~后。~则。 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古同“燃”。

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无人。置~罔闻。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gān )。~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般若〕见“般3”。

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锅。~幕。 使隐瞒的事物显露:~露。~发。~底。~穿。~短。~晓。 高举:~竿而起。 标示:~橥(zhū)(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引申为标志。亦作“揭著”)。~示。 扛,持。 姓。

提起衣裳:~衣涉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昭』

《唐韻》止遙切《集韻》《韻會》《正韻》之遙切,𠀤音招。 《說文》日明也。 《爾雅·釋詁》昭,見也。 《博雅》明也。 《玉篇》光也。 《廣韻》著也,覿也。 《易·晉卦》君子以自昭明德。 《書·堯典》百姓昭明。 《詩·大雅》於昭于天。  又《禮·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又《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魯語》明者爲昭,次者爲穆。  又《禮·樂記》蟄蟲昭蘇。 《註》昭,曉也。蟄蟲以發生爲曉,更息曰蘇。  又姓。 《戰國策》楚有昭奚恤。 《屈原·離騷註》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又《集韻》時饒切《正韻》時昭切,𠀤音韶。廟中佋穆,或作昭。 《佩觽集》說文自有佋穆之字,以佋爲昭,蓋借音耳。李祭酒涪說爲晉諱昭,改音韶,失之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止少切,音沼。 《詩·魯頌》其馬蹻蹻,其音昭昭。 《釋文》昭,之繞反。  又《集韻》《正韻》𠀤之笑切。照,或省作昭。  又《韻補》叶蚩於切。 《前漢·敘傳》受命之初,贊功剖符。奕世弘業,爵土乃昭。  又叶之由切。 《楚辭·九章》臨沅湘之𤣥淵兮,遂自忍而沈流。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然』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如延切,音䔳。 《說文》燒也。 《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 《孟子》若火之始然。 《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 《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  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 《集韻》通作䕼。  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 《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  又《廣韻》語助。 《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註》然之言焉也。  又《廣韻》如也。 《詩·邶風》惠然肯來。 《禮·檀弓》貿貿然來。  又承上接下語。 《禮·曲禮》然後客坐。  又《檀弓》然則盍行乎。 《文王世子》然而衆知父子之道矣。  又《禮·祭義》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 《註》然猶而也。  又果然,獸名。 《周禮·春官·巾車》然。𧜀髤飾。 《註》然,果然也。◎按埤雅作𤡮。詳犬部𤡮字註。  又率然,蛇名。 《孫子·九地篇》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又連然,縣名。 《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連然有鹽官。  又燕然,山名。 《前漢·匈奴傳》至速邪烏燕然山。  又姓。 《左傳》楚然丹。鄭然明。  又叶而鄰切,音人。 《劉向·列女贊》齊女傅母,防女未然,莊姜亦材,卒能脩身。 《馬融·東巡頌》散齊卽畢,越翼良辰,棫槱增積,烈火燔然。

『若』

《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 《說文》若,擇菜也。  又《玉篇》杜若,香草。 《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又順也。 《書·堯典》欽若昊天。 《傳》敬順也。 《詩·小雅》曾孫是若。  又汝也。 《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又如也。 《書·盤庚》若網在綱。  又乃也。 《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又語辭。 《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 《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 《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又若若,垂貌。 《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 《註》若,海神。  又歲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又若木。 《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 《楚辭·天問》若華何光。 《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又水名。 《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又姓。 《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又《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 《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 《柳宗元文》蘭若眞公。 《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又人賒切,音婼。蜀地名。 《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 《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揭』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訐。 《說文》高舉也。或作𢶆。  又《唐韻》基竭切《集韻》《韻會》丘傑切,𠀤音朅。義同。或作担。  又作拮。  又與偈通。車疾貌。 《王應麟·詩攷》韓詩,匪車揭兮,見漢書王吉傳。  又《唐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與𢷒同。或作搩。 《增韻》舉而豎之也。 《前漢·𨻰項傳贊》揭竿爲旗。 《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又擔也,負也。 《戰國策》馮煖于是乗其車,揭其劒。 《史記·東方朔傳》數賜縑帛,擔揭而去。  又姓。 《前漢·功臣表》安道侯揭陽定。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其謁切,音碣。亦擔也。  又長也。 《詩·衞風》葭菼揭揭。  又《集韻》《韻會》𠀤語訐切,音钀。義同。  又《唐韻》居列切,音孑。揭起也。 《詩·小雅》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又《大雅》顛沛之揭。 《傳》揭,見根貌。 《疏》樹倒故根見。 《戰國策》唇揭者,其齒寒。 《註》揭,猶反也。  又啓事。今日揭帖。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去例切,音憩。亦高舉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 《詩·邶風》淺則揭。 《爾雅·釋水》揭者,揭衣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涉冰揭河。  又《集韻》其例切,音偈。揭陽,縣名。 《前漢·地理志》南海郡揭陽縣。  又丘言切。與攑同。亦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