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成语注音 ㄕˋ ㄎㄜˇ ㄖㄣˇ,ㄕㄨˊ ㄅㄨˋ ㄎㄜˇ ㄖㄣˇ
成语简拼 skrsbkr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英文 How can this be tolerated? If this can be tolerated,what cannot?
成语俄文 Если это можно стерпеть,то чего же тогда стерпéть нельзя?
成语日文 これが忍(しの)べるなら,何が忍べないのだろうか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7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成语示例


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语典故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氏控制着鲁国的政局,权势很大,飞扬跋扈,任所欲为。他用八佾(八人一行叫一佾)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以大夫越级用天子的礼乐(按规定,大夫只能用四佾,三十二人)。孔子对季氏越礼行为极为不满,愤怒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这件事都能容忍,就再没有不可以容忍的事了!)后人用“是可忍,孰不可忍”指事情恶劣或受侮辱到不可容忍的地步。 《晋书.王敦传》:“帝大怒,下诏曰:‘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太甲,商王名,为成汤之孙,是一个纵欲无道的昏君),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又作“是可忍,孰不可容”。《梁书.元帝纪》:“毕、原、酆、郇,并离(离,遭逢)祸患;凡、蒋、邢、茅,皆伏铁锧。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其他 是,这个;孰,谁,哪个。如果这个都能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指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梁启超《国权与民权》:“被欧美之虎狼国,眈眈逐逐,鲸吞蚕食,以侵我国自由之权,~!”△贬义。多用于描写事情、事态极端恶劣方面。→忍无可忍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忍 ?忍气吞声 逆来顺受唾面自干。也作“是可忍,孰不可容”。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姓。

允许:许~。认~。宁~。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身。~口。~体。 尽,满:~劲儿干。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姓。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耐。~痛。~受。容~。~俊不禁(忍不住笑)。 狠心,残酷:~心。残~。

谁,哪个:~是~非。 什么:是可忍,~不可忍? 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与。~若。~何。 古同“熟”,程度深。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允许:许~。认~。宁~。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 适合:~身。~口。~体。 尽,满:~劲儿干。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表示强调:他~好了。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 姓。

〔~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耐。~痛。~受。容~。~俊不禁(忍不住笑)。 狠心,残酷:~心。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是』

《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𠀤音姼。 《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 《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 《玉篇》是,是非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 《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 《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 《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與氏通。 《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 《註》氏,與是同。古通用。  又《韻補》叶市之切。 《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可』

《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𠀤音坷。 《說文》肯也。 《廣韻》許可也。 《韻會》可者,否之對。 《書·堯典》囂訟可乎。 《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 《論語》子曰:可也𥳑。  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 《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 《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 《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 《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叶孔五切,音苦。 《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又叶口箇切,軻去聲。 《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 《石鼓文》其魚隹可。 《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忍』

《唐韻》而軫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軫切,𠀤人上聲。 《說文》能也。 《徐曰》能音耐。从心刃。 《長箋》如刀剌心,忍意也。 《周武王·書銘》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又《廣韻》强也,有所含忍。 《左傳·昭元年》魯以相忍爲國。  又安于不仁曰忍。 《詩·大雅》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詩·小雅》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又忍忍,猶不忍也。 《後漢·崔琦傳》情懷忍忍。  又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而振切,音仞。堅柔也,本作肕。亦作忍。 《周禮·地官·山虞註》柔忍,通作刃。 《詩·小雅·荏染柔木註》柔刃之木荏苒然。 《釋文》忍音刃。 《禮·月令·納材葦註》此時柔刃,𠀤與韌靭忍同。

『孰』

《唐韻》殊六切《集韻》《韻會》《正韻》神六切,𠀤音淑。 《說文》食飪也。本作𦏧,隸作孰。生之反也。 《禮·禮運》腥其俎,孰其殽。《特牲饋食禮》註,祭祀自孰始。  又歲稔也。 《禮·樂記》德盛而敎尊,五穀時孰。 《前漢·食貨志》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一,使民食足。互見火部熟字註。  又《爾雅·釋訓》孰,誰也。 《楚辭·天問》圓則九重,孰營度之。 《莊子·天運篇》孰主張是,孰維綱是。 《史記·藺相如傳》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又《正韻》何也。 《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又《正字通》審也。 《漢武策賢良制》其孰之復之。○按《說文》生孰字本但作孰,後人加火,以別生熟之熟,而孰但爲誰孰字矣。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可』

《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𠀤音坷。 《說文》肯也。 《廣韻》許可也。 《韻會》可者,否之對。 《書·堯典》囂訟可乎。 《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  又僅可,未足之辭。 《論語》子曰:可也𥳑。  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 《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  又所也。 《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 《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  又姓。 《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  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 《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 《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  又叶孔五切,音苦。 《韓愈·元和聖德詩》負鄙爲難,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又叶口箇切,軻去聲。 《魏文帝·寡婦賦》伏枕兮不寐,逮平明兮起坐。愁百端兮猥來,心鬱鬱兮無可。  又《集韻》歌古作可。註詳欠部十畫。  又讀作何。 《石鼓文》其魚隹可。 《風雅廣逸註》隹可讀作惟何,古省文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月切,音蕨。 《說文》發石也。从厂,欮聲。 《玉篇》短也。 《爾雅·釋言》其也。 《周禮·地官·鄕大夫之職》厥明。 《註》其也。  又《前漢·諸侯王表》漢諸侯王厥角稽首。 《註》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 《韻會》京兆人,漢賜衡山王妾厥氏。  又《韻會》九勿切,音𠜾。突厥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柯。 《說文》詠也。 《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 《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 《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 《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 《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又曲合樂也。 《詩·魏風》我歌且謠。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 《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又《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又《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又鐘名。 《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又山名。 《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又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叶古賀切,音過。 《左貴𡣕·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 《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 《柳宗元·饒娥𥓓辭》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 《說文》或作謌。 《集韻》或作𡃭。

『忍』

《唐韻》而軫切《集韻》《韻會》《正韻》爾軫切,𠀤人上聲。 《說文》能也。 《徐曰》能音耐。从心刃。 《長箋》如刀剌心,忍意也。 《周武王·書銘》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又《廣韻》强也,有所含忍。 《左傳·昭元年》魯以相忍爲國。  又安于不仁曰忍。 《詩·大雅》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詩·小雅》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又忍忍,猶不忍也。 《後漢·崔琦傳》情懷忍忍。  又姓。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而振切,音仞。堅柔也,本作肕。亦作忍。 《周禮·地官·山虞註》柔忍,通作刃。 《詩·小雅·荏染柔木註》柔刃之木荏苒然。 《釋文》忍音刃。 《禮·月令·納材葦註》此時柔刃,𠀤與韌靭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