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升豚犬


   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字。表与其子琦琮皆碌碌无为。故世人用“景升豚犬”谦称自己的子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ǐng shēng tún quǎn
成语注音 ㄐ一ㄥˇ ㄕㄥ ㄊㄨㄣˊ ㄑㄨㄢˇ
成语简拼 jst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字。表与其子琦琮皆碌碌无为。故世人用“景升豚犬”谦称自己的子女。


成语示例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诞而待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枸》:“向忧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孕而未诞,诞而侍孕者,尚不一其人,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


成语典故

《三国志.吴主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距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注引《吴历》曰:“公见舟船器仗军物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景升,刘表字。当东汉末群雄并起时,刘表据荆州为刺史,其子刘琦、刘琮皆碌碌无能之辈。后以“景升豚犬”指不成器的儿子。亦常以谦称自己的子女。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向状伯道之忧,今且五其男二其女,虽尽属景升豚犬,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 并列 刘景升和儿子们。比喻父子均无大志无作为。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虽尽属~,然得此以慰桑榆,不忧穷民之无告矣!”△贬义。一般用于表示人碌碌无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环境的风光:~色。~致。~物。~观。~气(a.景色;b.指经济繁荣现象,统指兴旺)。~深。 情况,状况:~象。~况。年~。 佩服,敬慕:~仰。~慕。 高,大:~行(xíng )。 姓。

古同“影”,影子。

容量单位。 量粮食的器具。 向上,高起,提高:~力(亦称“举力”)。~格。~华(➊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➋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迁。~值。~堂入室(喻人的学问造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精深)。晋~。提~。

〔~鼠〕哺乳动物,亦称“荷兰猪”、“天竺鼠”。 小猪,亦泛指猪:~肩。~蹄。~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狗:猎~。警~。~马之劳。~牙交错。~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桀~吠尧(喻走狗一心为主子效劳)。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景』

《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𠀤音警。 《說文》光也。 《釋文》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  又《爾雅·釋詁》景,大也。 《詩·小雅》以介景福。 《箋》受大福也。  又《詩·小雅》景行行止。 《箋》景,明也。  又《詩·小雅》景行。 《朱傳》大道也。  又《博雅》景景,白也。 《篇海》韶也。  又像也,慕也,仰也。  又《詩·鄘風》景山與京。 《傳》景山,大山。  又山名。 《詩·商頌》景員維河。 《朱傳》景,山名,商所都也。  又衣也。 《儀禮·士昏禮》婦乗以几,姆加景。 《註》景之制如明衣,加之以爲行道禦塵,令衣鮮明也。景亦明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  又風名。 《史記·律書》景風居南方。景者,言陽氣道竟。  又姓。景差,見《史記·屈原傳》。  又《廣韻》《正韻》於丙切《集韻》於境切,𠀤音影。物之隂影也。 《詩·邶風》汎汎其景。 《疏》汎汎然見其影之去往而不辨。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灋測土深,正日景。 《釋文》景本或作影。 《佩觽》形景爲影,本乎稚川。  又《韻補》叶舉兩切。 《夏侯湛·抵疑》黎苗之樂函夏,若遊形之招惠景。叶上響。

『升』

《唐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𠀤音陞。 《說文》籥也。十合爲升。 《前漢·律歷志》升者,登合之量也。古升上徑一寸,下徑六分,其深八分。龠十爲合,合十爲升。  又成也。 《禮·樂記》男女無辨則亂升。  又《廣韻》布八十縷爲升。 《禮·雜記》朝服十五升。  又卦名。 《易·升卦》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又降之對也。 《書·畢命》道有升降。 《註》猶言有隆有汙也。  又登也,進也。 《詩·小雅》如日之升。 《易·坎象》天險不可升也。  又《前漢·梅福傳》民有三年之儲曰升平。

『豚』

《唐韻》徒䰟切《集韻》《韻會》徒渾切《正韻》徒孫切,𠀤音屯。 《說文》小豕也。 《小爾雅》豬子曰豚。 《易·中孚》豚魚吉。 《孔疏》豚,獸之微賤者。 《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豚曰腯肥。 《周禮·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  又地名。 《左傳·定六年》公侵鄭,往不假道于衞。及還,陽虎使季、孟舍于豚澤,衞侯使彌子瑕追之。  又水名。 《字彙補》豚水,在牂柯郡。  又姓。 《印藪》有豚少公,漢人。  又河豚,魚名。與魨同。 《博雅》鯸䱌,魨也。背靑,腹白,觸物卽怒,其肝殺人。 《註》正今人名爲河豚者也。  又《廣韻》或作㹠。 《莊子·德充符》適見㹠子食于其死母者。 《晉書·謝混傳》每得一㹠,以爲珍膳。 《音義》㹠,卽豚字。  又《集韻》通作肫。 《晉書·王濟傳》蒸肫甚美。  又書作𧱸。 《石鼓文》射其𧱸蜀。 《釋文》作豚。  又書作𦚌。 《石鼓文》又體如𦚌。 《釋文》作豚。  又《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屯上聲。行曳踵也。 《禮·玉藻》圈豚行不舉足。 《註》豚性散,圈之則聚而回旋于其中。圈、豚𠀤上聲。  又《集韻》或作腯。 《禮·曲禮》豚曰腯肥。 《釋文》腯亦作豚。  又《韻會小補》徒困切,屯去聲。義同。  又《字彙補》都昆切,音墩。土豚,土墩也。 《魏志·蔣濟傳》豫作土豚,遏絕湖水。  又叶徒丁切,音庭。 《李尤·席銘》施席接賔,士無過賢。値時所有,何必羊豚。賢音𠛬。 《說文》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給祠祀。篆文从肉豕作豚。 《玉篇》作𧱔。 《類篇》作𦜼。 《集韻》作𠭣。亦作腞。或作豘、𨔵。

『犬』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𥌭切,圈上聲。 《說文》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埤雅》傳曰:犬有三種,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食犬若今菜牛也。 《書·旅獒》犬馬非其土性不畜。 《禮·曲禮》效犬者,左牽之。 《疏》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爲犬,小者爲狗。故月令皆爲犬,而周禮有犬人職,無狗人職也。但燕禮亨狗,或是小者,或通語耳。  又《禮·曲禮》犬曰羹獻。 《周禮·秋官·司寇·犬人疏》犬是金屬,故連類在此。犬有二義,以能吠止人則屬艮,以能言則屬兌。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其親名之曰犬子。  又《左傳·隱八年》遇於犬丘。 《註》犬丘,垂也。地有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