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难辩


   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ǒu kǒu nán biàn
成语注音 一ㄡˇ ㄎㄡˇ ㄋㄢˊ ㄅ一ㄢˋ
成语正音 “难”,不能读作“nàn”。
成语简拼 yknb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有口難辯
成语英文 find it hard to vindicate oneself
成语俄文 н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жáловаться
成语日文 弁明できない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成语示例


张书绅《正气歌》:“证据确凿,铁证如山,有口难辩,抓进牢去,判了十五年徒刑。”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


成语典故

有嘴却难以分辩。形容蒙受冤屈而无从申述。巴金《春》六:“别人看起来,冯家待我多好,我真是有口难辩!”亦作“有口难辨”。《喻世明言》卷二:“孟夫人有口难辨,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亦作“有口难分”。元.李行道《灰阑记》一折:“谁想到员外跟前,又说我与了奸夫,着我有口难分。”元.柯丹丘《荆钗记.套书》:“只恐怕误了公文,那其间有口难分。”清.李伯元《中国现在记》一回:“钦派大臣查办,查了出来是他画的稿,此时有口难分,不能说他不是通同作弊。” 见“有口难分”。张书绅《正气歌》:“证据确凿,铁证如山,~,抓进牢去,判了十五年徒刑。”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亦作“分辨”)。争~。答~。~白。~驳。~护。~解(jiě)。~论。~士。~证。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