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有源


   见“有本有原”。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ǒu běn yǒu yuán
成语注音 一ㄡˇ ㄅㄣˇ 一ㄡˇ ㄩㄢˊ
成语简拼 yby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有本有原”。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成语典故

见“有本有原”。《儿女英雄传》18回:“(十三妹)及至听他说的~,有凭有据,不容不信。”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 原来:~来。~领。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学问。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河~。泉~。发~。~远流长。~头。 事物的根由:来~。资~。渊~。能~。起~。策~地。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本』

《唐韻》《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衮切,𠀤奔上聲。 《說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 《左傳·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又《玉篇》始也。  又《廣韻》舊也,下也。 《禮·禮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 《爾雅·釋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  又《左傳註》豫爲後地曰張本。  又《曲禮》韭曰豐本,菖蒲根曰昌本。  又《集韻》《類篇》𠀤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譽曰本走。  又叶方典切,音匾。 《班婕妤·擣素賦》調非常律,聲無定本。或連躍而更投,或暫舒而常斂。 《字學三正》古文本字。○按《集韻》本,古文作𡴩。下从三口。

『有』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 《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 《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有子。 《註》孔子弟子有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詩·邶風》不日有曀。 《註》有,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源』

《廣韻》《集韻》《韻會》𠀤愚袁切,音元。 《說文》水泉本也。 《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 《註》衆水始出爲百源。  又水名。 《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  又姓。 《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 《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