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 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东汉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兖州一带)有一个叫张俭的人,字元节。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一职。当时,有一个专权的宦官侯览是山阳防东人。侯览家里的人依仗侯览的权势在防东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和他的母亲。因为侯览整天在皇帝身边转,这封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张俭有个同乡叫朱并,是个奉迎拍马的小人,历来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听说张俭告发了侯览,为了讨好侯览,便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规。侯览见后,立即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凶凶,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途径,诀窍:~径。~道儿。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量词:一~大炮。 姓。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篮。~弹(dàn )。 跳进去:~河。自~罗网。 放进去,送进去:~入。~资。~标。 走向,进入:~宿(找地方住宿)。~奔。~靠。~降。~师(从师学习)。~诉。 发向:~射。~影。 寄,递送:~递。~稿。 合:~合。意气相~。 临,在…以前:~明。~暮(天黑以前)。
停住不动:~步。截~。 拦阻,使停住:~痛。禁~。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 《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投』《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𠀤音頭。 《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 《廣韻》棄也。 《禮·曲禮》無投與狗骨。 《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 又贈也。 《詩·衞風》投我以木瓜。 又《增韻》納也。 《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 《註》舉徙之詞也。 又適也,託也。 《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 又掩也。 《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 又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 《馬融·長笛賦》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度於句投。 又與逗同。止也。 又物相逗合也。 《杜甫詩》遠投錦江波。 又酒再釀曰酘。亦通作投。 《字林》重醞也。 《梁元帝·樂府》宜城投酒今行熟。
『止』《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 《詩·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鄘風》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 《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 《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